《刺杀骑士团长》:倒逼自己与现实谈判

王钟的

2018-02-13

结婚六年,日子如温水煮青蛙,七年之痒迫在眉睫,妻子提出离婚,“我”尽管不知所措,但不得不接受事实。而这,仅仅是接下来数月奇幻之旅的开始。

《刺杀骑士团长》讲述了一个商业画家遭遇家庭变故的自我救赎之路。面对中年危机,以画商业肖像画谋生而谈不上什么艺术追求的主人公,在日本境内漫无目的地旅行一番之后,隐居到了东京郊外的山野之上。他所借住的房子,恰恰是行将就木的知名老画家的旧居,在历史、现实与幻境之间,“我”经历了一段典型的村上式奇遇。

在京郊的长城脚下,读完林少华翻译的《刺杀骑士团长》简体中文版,我的第一个感受是:《刺杀骑士团长》讲述的故事,可能不像是你熟悉的那种年轻、颓唐、不羁的村上体。

中年人怀念青春,老年人反思中年。1949年出生的村上春树快70岁了,无论从生理年龄上看,还是以一个写作者的创作周期论,《刺杀骑士团长》都算得上是这位作家的晚年作品。

作家奔涌的创作生命如同一辆陈年老款轿车,保养得当,固然出不了什么差错,但还想跟小伙子飙车总归是不大可能的。一个作家总会到达这样的创作阶段,不过,村上春树终归不同。自制力强又注重健身的他,既跳出了许多作家沉浸于名利而无所产出的中年怪圈,又丝毫没有闲坐说玄宗、以回忆故交为能事的老作家姿态。

《刺杀骑士团长》完成的是一个“回环”叙述,从结构而言,堪称无懈可击。“我”打开了什么,“我”经历了什么,“我”又亲手结束了经历的一切。故事结束时候,主人公与妻子重归于好,又过上了那种靠肖像画养家的平庸日子。人到中年,可能总是要在稳定中寻找变化,又在经历了变化之后寻思回归日常。

三流的小说家卖故事,二流的小说家卖思想,一流的小说卖意境。村上春树的小说,一般在情节上保持克制,而又不会把写小说搞成说教,其最吸引人之处在于无可替代之意境。

村上春树的文学意境,常常以一种游离于现实与虚幻之间的微妙感受,让人深陷其中。小说里的人物,一方面离人间烟火近得离奇,另一方面,总会在某种状态下变得不那么真实,表露出一种“莫名其妙”的美学。

《刺杀骑士团长》,当然写的不是一场凶杀案,但又的的确确发生了“刺杀”这一动作,再次营造了一种似是而非的特殊意境。

中年危机是许多人该回避又无力回避之事,村上春树的这部小说似乎提供了一个解决方案。那就是非杀戮性的“刺杀”,或者说寻求撕裂之后的复原。

首先是历史层面的,也是让中国读者备感亲切的“刺杀”。在日本原版小说发行之初,就有中国媒体注意到小说里关于“南京大屠杀”的描述。其实,反纳粹、反军国主义,或者说更高层面的反极权专制,是村上春树一以贯之的思想。无论是作为掌握一定社会资源而生活百无聊赖的“中年人”,还是作为对身边的人与事负有一定责任的社会公民,都应该完成对“骑士团长”的思想刺杀。

其次是现实层面的,凡事都要寻求一个解决之道。隐居山林,不问世事,甚至逃避矛盾,可能是一些中年人与“危机”的相处之道。《刺杀骑士团长》的主人公刚开始选择的也是这一种。然而,作为社会群体的一员,逃避实在不是解决之道。矛盾总会通过各种管道传输过来,就像躲在山上画画的“我”,终究发现了妻子与外人有染的“实锤”。只有“刺杀”人生的泡沫,才能倒逼自己与现实谈判。

再次是理念层面的,对个人价值的再发掘。相信一些读者读完小说以后,会为主人公最终选择回到婚姻,放下刚刚开始的自我创作,并接受一个不完美的家庭格局,感到不悦和失望。然而,“骑士团长”的幻灭,其实也意味着一个新的生命回环的开始。新的家庭责任,毫无疑问也是个人价值的体现方式,而自我实现完全可以通过沉淀而找到新的落脚点。

大概伴随着《海边的卡夫卡》,村上春树用他的中年时光告别了青春,现在,终于到了这位作家为中年写作的时刻。扎实的思考与后劲十足的笔力,使其游刃有余地完成大开大合的《刺杀骑士团长》。

现在还无法评估村上春树的“中年写作”在商业上能够取得多大的成功,迄今为止,他卖得最好的小说依然是30年前出版的《挪威的森林》,而且很多人读过的可能也只有这本小说。但是,步入中老年阶段以后,他陆续发表的《1Q84》《刺杀骑士团长》等代表作品,展现的是一个更为丰富和立体村上春树,一个真正驾驭了小说写作的村上春树。

 标签:名家  村上春树  日本文学  小说  
1150 0

我来评论

尚未登录,不能发表评论!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