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访谈》揭秘部编教材到底“新在哪”?

语文好教师

2017-09-18

今年的9月1日,在中小学生开学之际,教育部统一组织新编的三科教材,也就是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语文和历史这三科教材,在全国投入使用。

新教材里有哪些吸引孩子们的新内容?新教材使用的情况如何呢?师生有哪些新体验?央视《焦点访谈》走进校园、走近师生和有关专家,探秘新教材到底新在哪儿

北京第二实验小学一年级的孩子们正在上第一堂语文课,和以往不一样,统编语文新教材最先教孩子们的不再是拼音,而是汉字。

北京第二实验小学语文教师崔宁告诉记者:“今天我们上的这一课叫做天地人你我他,老师发掘了天地人这三个字从甲骨文到今天文字演变过程,让孩子们了解到,一开始我们的祖先创造汉字的时候就像画画一样,他们听得更认真,也觉得更有意思。”

中小学语文统编教材总主编、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温儒敏介绍:“第一课,我们设计的时候,有意用的是楷体字,楷体比较接近书写,六个字很大,产生一种冲击力,‘天、地、人、你、我、他’,后面是‘金、木、水、火、土’。一方面很传统,很中国,另外汉字第一印象有一种冲击,他一生都会留下它的印象的。”

为什么要改变以往多年来孩子们一上学就学拼音的传统呢?这次语文统编新教材的总主编温儒敏教授说,还有一个主要原因就是要降低学习的难度。

5年前,温儒敏教授受命担任小学和初中语文统编教材的总主编,感到压力很大。如何选文,是编写团队面临的最大挑战。

“这个教材是公共知识产品,它要照顾到方方面面的需求,同时又要讲规律性,讲教学的规律。我们考虑了经典性、可读性,适合语文的程度,适应语文教学的需要,太深也不行,太浅也不行,甚至篇幅长短都有要求。

像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苏州园林》,像《中国石拱桥》这些都是老课文,启用了很多老的课文,经典的课文。”温儒敏说。

除了经典老课文的大量回归,以前社会上流传的“鲁迅文章大撤离”说法也不攻自破,这次新教材,小学选了两篇、初中选了7篇鲁迅先生的作品。

为了让孩子们利用黄金年纪多读多背传统文化经典篇章,这次新教材小学语文共选优秀古诗文129篇,比原来人教版教材增加了60篇,初中古诗文选篇也比原来人教版教材有所增加,并且体裁也更加多样。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刚上初一的孩子们的第一堂语文课,是学习朱自清的著名散文《春》。新教材在课文之前,就特别教给学生朗读课文的方法,“把握好重音和停连,感受汉语声韵之美”。培养孩子们的读书习惯,教给孩子具体读书方法,这也是统编语文新教材的突出亮点。

在小学阶段,特别开辟了“和大人一起读”“我爱阅读”栏目。在初中阶段,除了朗读,还教给孩子们默读、精读、快速读、跳读等的具体方法技巧,并且设置一定数量的自读课文和名著导读,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整个教材虽然课文数量有所减少,但是衍生阅读量大大增加,引导语文课往课外阅读延伸。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语文教师张芳说:“这套书里面,给了很多的指导方法,比如从第一单元开始,就教孩子要很好地去把握,停顿,连读,甚至是情感的处理,我觉得非常好。”

温儒敏说:“现在语文课的教学,大家不太满意,社会上也不满意。我认为最基本的,最重要的一条就是现在的语文课,读书太少了。所以我们想读书问题应该是语文教学的一个牛鼻子,要鼓励孩子们,通过学语文,要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甚至还要读整本的书。有一定的阅读量,他才能够把语文素养、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才能够上去。不是通过做题可以解决问题的。

从去年开始,统编新教材就在北京市中关村第二小学、北京第四中学这两所学校试用。语文老师们反映,孩子们最大的变化就是爱上了阅读,很多孩子已经形成了自主阅读的好的习惯,而新教材也把更多的空间留给了语文老师,语文老师可以根据自己学校的需要去扩充学生的阅读。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校长、语文特级教师翟小宁说:“因为学生读什么书,接受什么样的教育,他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他接受中国文化的熏陶,就对中国文化有一种归属感,有一种热爱之情,将来不管走到哪里,他都有一颗中国心,这样的话,我们才真正是说在培养我们炎黄子孙的后代,中华民族的后代,在为中华民族传承文化的基因。”

语文本质上是母语教育,传承的是自己民族的文化。这次统编教材,除了在语文中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在《历史》和《道德与法治》中,也用重点篇幅突出介绍了中国古代灿烂的文明成果和传统节日、传统美德、民族精神等内容。

 标签:部编版教材  解读  社会热点  
1149 0

我来评论

尚未登录,不能发表评论!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