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吃,还没有人写得过他

灼见

2017-05-17

他出生于一个富裕的乡绅兼中医家庭,

师从闻一多、沈从文等民国大家,

一生能吃会做,能写会画,

有志趣又有才情,

他被称为:

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

最后一个士大夫。

他就是汪曾祺,

1997年5月16日,

汪曾祺在北京因病医治无效逝世。

20年过去了,

人走茶未凉,

贾平凹说他:汪是一文狐,修炼成老精。 

时至今日,

仍有不少人对汪老是“情不知所起,一汪而深”,

觉得翻阅摩挲他的作品乃是一大享受。

- 01 -

一想起汪曾祺的文章,就忍不住流口水,

他晚年的自娱是做菜,也爱写吃食。

当时北京城中文化人物宴聚,

王世襄的焖葱固然让人眼前一亮,

汪曾祺的干贝吊小萝卜,

也让远道而来的聂华苓连汤底都喝了个干净。

而他笔下的高邮咸鸭蛋,昆明糖炒栗子,

北京豆汁,淮安狮子头……

读起来更是意犹未尽,

说起这舌尖上的人情世事,

他可能比陈晓卿还懂。

汪曾祺把吃变成了自己的长板,

成了作家里最会吃的,厨师里最会写的,

对他来说,

吃进去的尽是生活百态,

写出来的全是人生况味。

就像我们常说的,

一个人对于吃的态度,也是他对生活的态度。

汪先生的小女儿汪朝曾说过一件趣事:

过去她工厂的同事来,汪先生给人家开了门,

朝里屋一声喊:“汪朝,找你的!”

之后就再也不露面了。

汪朝警告老爷子,下次要同人家打招呼。

第二次她的同事又来了,

汪先生这次不但打了招呼,还在厨房忙活了半天。

结果端出一盘蜂蜜小萝卜来。

萝卜削了皮,切成滚刀块,

上面插了牙签,边上配了一碟蜂蜜。

结果同事一个没吃。

汪朝抱怨说,

还不如削几个苹果,小萝卜也太不值钱了。

老头还挺奇怪,不服气地说:

“苹果有什么意思,这个多雅。”

“这个多雅。”也许这就是汪曾祺对待生活的方式。

食物,你得烹调它,它才会给你真滋味,

哪怕是盘萝卜,花心思去削切摆盘,

它也能别出心裁,散发雅致。

而生活也如是,

你要去经营,它才会给你大意趣。

- 02 -

汪曾祺写过一个医生,

他六十多岁,酷爱吃肘子,

到饭店要一盘水晶肘子,用筷子从中间划开,

呼哧呼哧三口两口吸完。

旁人问,你是医生,

不知道这高脂肪的东西对你身体不好吗?!

他答:“不明儿个才死么”

意思是,

后果还没来之前,这场生命还是要及时享受。

禅里说,

人生就是挂在将断掉的树枝上,

坠下就入翘首待食的蟒蛇口中,

不坠时又有饿虎眈眈将要扑来,

那此时就享受树枝上滴下来的一滴蜜糖吧。

汪曾祺就像这个医生,

处世豁达,享受生命的本真。

无论是快乐还是困苦,

与其枉自嗟呀,空劳牵挂,

不如顺遂,让要来的来,

毕竟这世上,除却生死,没什么过不去的。

也唯有这般修为,

人才容易活得实在,干得漂亮,走得潇洒。

- 03 -

对于做菜,

汪曾祺也是悟出了自己的一套范式,

他觉得做菜有想象力,

如苏东坡所说“忽出新意”;

要多实践

学做一样菜总得失败几次才能得其要领;

同时也要常翻食谱

在他所看的闲书中,食谱占据重要地位。

这也难怪汪先生能成为才艺丰富、富有生活情趣的名家,

生活学习中,任何事情能付之以这种劲头,

很难不有点成就。

汪先生还是个十分懂得“拾趣”的人,

他不仅会吃,会写,还会做,

并且把做菜当做一种乐趣,

而第一乐趣当属买菜,

他做菜都是自己去买的,

到菜市场要走一段路,

这也是散步,是运动。

其次是切菜、炒菜都得站着,

对于—个终日伏案的人来说,

改变一下身体的姿势是有好处的。

不少繁忙的都市人都把做菜看成一种负担,

总有人会问,

做菜时有哪些节省时间、提高效率的小窍门?

可殊不知,你节省的时间也很可能是一种错过,

做菜原本是可以轻盈一点的,

它可以是一场秋游而非狩猎,

是一段散步而非赛跑,

急什么,

正是那锅热腾腾的菜让你抽身繁忙的工作,

让你有时间享受厨房与爱。

但是比起以上的乐趣,

汪曾祺觉得在吃的过程中,

最大的乐趣还是当属看家人或客人吃得高兴,

盘盘见底。

他炒的菜端上桌后,自己每样只尝两筷,

然后就坐着抽烟、喝茶、喝酒。

从这点说起来,

愿意做菜给别人吃的人,是比较不自私的。

- 04 -

美食都是由人创造出来的,

也自然传承着人的味道,

汪曾祺在尝过那么多、炒过那么多人间美味后,

在自己身上也积累出一种味道,

不管是笔下的,还是围裙下的,

他的食物中的总会透着人味儿,

这股人味儿是清冽纯净的,

美好而纯粹,

这才是人间至味了吧。

20年前如此,20年后也依然还是。


 标签:名家  散文  随笔  汪曾祺  逝者  饮食  文化  
2027 3

我来评论

尚未登录,不能发表评论!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