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中高考“一模”前后怎么复习最高效吗?

于晓冰

2017-04-14

这段时间,正是初高三的学生党们为一模复习得热火朝天的时候,但在埋头苦学之际,希望老师、家长、还有学生,能够抽点时间,抬起头来想一想,一模前后怎么复习才最高效。

这个问题答案看似简单,但实则不然。不仅仅是很多学生不知道,家长不知道,甚至很多老师也不甚清楚。大家的基本办法就是做题,做题,再做题。觉得只要刷题刷到一定程度,功到自然成。

不妨看看现在很多学校初、高三复习的通常做法:

初、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一结束,就将目标迅速调整为一模,把能找到的各个区县的期末试题都做个遍,哪一个没做到都觉得不大放心。

好不容易把各种觉得有一定价值的期末试题做完了,忽然发现,手头的习题不够,于是把去年的、前年的、甚至更早前的各种期末试题以及模拟题都翻出来,剪剪贴贴,组成一套所谓的新题,接着让学生练习。总觉得不给点儿新题做,不再添把柴烧把火,这要烧开的水就凉了。

终于熬到一模,粮草弹药再次充足起来。铺天盖地的试卷雪片一样飞来。于是,一套又一套的各区一模试题做起来。学生在漫无边际的试题的海洋中浮浮沉沉,生命不息,做题不止;老师也没闲着,挥舞着红笔,点击着鼠标,不断打钩打叉,和如山的卷子奋战,生命不息,阅卷不止。

就这样,一模完了,做其他区县的一模题,二模完了,再做其他区县的二模题,恨不得直到中高考前一天,还陷在各种练习之中。

中高考前一天,如果做个调查问卷,问问有学生的心理状态,恐怕只有极少一部分学生胸有成竹,而大部分心里没底,甚至觉得心慌慌,总觉得好像还有什么没有复习到位。

复习了这么久,做了这么多题,还是心里没底,说明我们的复习安排一定有问题。总是不断地扩展扩展再扩展,新题新题再新题。掉到题海中,不被淹死,也被呛得七荤八素了。这样的复习非但不高效,简直就是搞笑。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事倍功半的情形?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很多学生、家长和老师对各种试题的作用认知不够清楚,眉毛胡子一把抓,凡是能找到的题,不做心里都不踏实。抓不住牛鼻子,力气费了不少,但效果却不好。

要想抓住牛鼻子,先要搞清楚牛鼻子在哪里。本文仅以北京市中高考为例来说明。其他地区的读者请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自行举一反三。

如果你是北京市2017年初、高三的考生,你将要面对的决定你命运的试题是哪套题?

这个问题非常容易回答,就是2017年的北京市中高考试题。但这个决定你命运的真题在中高考开始的那一刻之前你根本无法一睹真容。

但接下来的问题,怕就不那么容易回答了。

这套你将要面对的未曾一睹真容的中高考真题,与你现在正在做的可以看到的各种试题之间是什么关系?

要弄清楚这一点,就有必要梳理一下,你正在做的试题都有哪些类型。

1.北京市历年中高考真题 

2.北京市中高考《考试说明》样题 

3.北京市各区县历年中高考模拟题 

4.全国各地的中高考真题 

5.全国各地的中高模拟题

简要概述一下这些试题之间的关系:

2中的样题主要是从1中精选出来的,只有极个别所谓新题。3是对1的模仿,一般是模仿前一年的真题,偶尔旁及其他年份。4虽然也是真题,但因为各地区情况不同,命题指导思想也并不完全相同,所以在考试范围和命题思路上可能和北京市有很大不同,所以和1关系也不大。5是对4的相应各地区真题的模拟,和1的关系更为疏远。

这样说比较抽象,不妨打个比方,用人际关系来说。

2017年北京市中高考真题和北京市历年中高考真题,他们是亲兄弟,由共同的爹妈生产,有共同的DNA。

各区县的模拟题只是模仿秀,是认干亲,是干兄弟,和真题不是同一个爹妈所生。而且,由于投入有限,精力有限,水平有限等多种因素,各区模拟水平也参差不齐,能够和真题质量相媲美的数量不多。

全国各地的中高考题和模拟题与北京市中高考真题的关系,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陌生人。虽然北京市的中高考命题人也一定会研究全国各地的中高考题。他们要研究不同人的优缺点,想办法在自己“造人”的时候能优点多多,而缺点少少。但这是那些专家们的事儿,作为考生,没有精力也没有必要涉猎那么多。

在中高考之前,作为考生,你无论如何都接触不到那一套决定你命运的真题。就好像是你要研究某个未曾谋面,完全不知道脾气秉性的人,那该怎么办呢?

当然要从研究和他共性最多的人入手。研究谁最靠谱,最高效呢?毫无疑问是他的亲兄弟,因为亲兄弟之间有最多的共性。试想,一个家里如果有10个孩子,负责任的爹妈会怎么培养?当然是想尽一切办法,让老小把前面的几个哥哥的优点都继承下来,不断发扬光大,把那些不足都改掉,让这个老小表现得更完美,更优秀。

命题人的心理也是如此,凡是获得赞美被实践证明了的好题,总会想办法在接下来的考试中复制,而凡是遭到批判被实践证明了的烂题,下次命题时就尽可能避开。

在很多外行看来,似乎每年的试题都有很大的变化,但事实上,那只是形式上的变化而已,本质上并没有什么太多的变化。无论哪一个专家分析中高考试题,都会用到“稳中求变”这几个字。“变化”是一定的,因为完全不变不可能,不变不足以应对深化考试改革的要求,但如果不是在“稳”的基础上变化,变得让人完全摸不着头脑,让考生发疯,那就会让家长也连带着发疯,由此,就会造成社会的不稳定,这个责任无论是谁也承担不起,所以,只能是稳中求变,小步前进。

明白了以上这些道理,接下来我就要告诉你,一模前后怎么复习最高效了。

一模的作用,我用四个字来概括,瞻前顾后

说得更为具体一点,那就是要站在一模的试题上回顾和展望。

回顾什么?回顾一模试题和历年的中高考试题的关系,研究这个试题是否符合历年中高考试题的发展变化规律。

展望什么?展望一模试题对于未来将要面对的中高考试题有怎么样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说得更明白,更准确一些。不能只是站在模拟题上看中高考,那基点就错了,要站在中高考真题本身上看中高考才更有价值。不要东张西望,要有目的地进行研究。研究什么?研究那个牛鼻子。那个牛鼻子是什么?就是历年中高考真题。

怎么研究中高考真题,我给你十六个字的真言:“抓住典型,关注变化,认清本质,明确规律。

举更为具体的例子,以北京市的2005-2016年中考语文议论文试题来说明:

1. “惜时,时间会给予意想不到的馈赠”是第(4)段的一个结论,结合第(4)段说出这个结论得出的过程。(3分)(2005年)

2 第③段是怎样论证“宽容方能和谐,和谐才能成事”的?(3分)(2006年)

3.请你简要分析第⑤段的论证过程。(3分)(2007年)

4.请你简要分析第③段的论证过程。(3分)(2008年)

5.请按照第①段的论证思路,将下面三个词语分别填入文中【甲】【乙】【丙】处(只填序号)。(3分)(2009年)

6.阅读第②-④段,简要分析为什么说创新的快乐来源于“对科研的热爱”、“创新的过程”和“对创新成果的分享”。(3分)(2010年)

7.根据文意,将下面三个语句分别填入文中【甲】【乙】【丙】处(只填序号)。(3分)(2011年)

8. 分析文章第①-④段的论证过程,按要求填空。(4分)(2012年)

9.简要分析这篇文章的论证过程。(3分)(2013年)

10.从“任何成功都来源于梦想”“战胜困难才能成就梦想”“人类因为有梦想而伟大”三个语句中,选择你认为最适合作为本文题目的一个语句,用规范的正楷字抄写在田字格内。(4分,含书写2分)(2014年)

11.阅读第②段,说说作者是如何阐述“忠”的时代价值的。(3分)(2015年)

12.阅读第②段,简要分析作者是如何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维护社会公德、促进社会和谐的准则”展开论证的。(3分)(2016年)

这些试题本质上都是考查论证过程或者说论证思路的试题。这种类型的问题,从规律上来说,都需要在确定解决问题区间的基础上,进行层次划分,概括每一个层次的主要内容,理清层间关系(段间关系、句间关系),最后用准确的语言把相关内容串联起来。

典型的试题:05,06,07,08,12,13,15,16。

这几年的试题,我们可以看到一个非常明显的发展变化过程。先是一段中局部的论证过程的分析(05,06),然后是整段的论证过程的分析(07,08),再然后是多段的论证过程的分析(12),再然后是全篇的论证过程的分析(13),发展到全篇已经是极致了,于是又返回去,再次要求精细研究一个段落的论证过程。(15,16)

有变化的试题:09,10,11,11,14。

这几年的试题,虽然有这样那样的变化,但实际上依然是要梳理清楚局部或者整篇文章的论证过程,才能解决相应的问题。09年的试题要研究清楚第一段论证思路,才能把相关的词语准确填入;10年的要理清相应段落的观点,事例以及分析各自是哪一部分;11年的是在概括式的结尾中填入三个词语,这三个词语正好和前面的三个事例有对应关系,看到这一论证特点,解决其这个问题易如反掌;14年虽然是填写题目,但如果不理清全文论证思路,自然搞不清楚全文的论证重点是什么,也就无从解决这个问题。

所谓的新题,不过是某一年的试题翻版而已,或者是某一年或者两年的试题的组合而已。穿了马甲我也认识你。

不管中高考如何变化,我都认真研究中高考的真题,多读书,多思考,多从根本能力上解决问题,这就是以不变应万变。

老百姓有一句俗语说:“编筐编篓,重在收口”。一模前后,可以说是收口的关键阶段,怎么才能做到高效复习,尽快提高成绩?我要告诉你:研究真题!研究真题!研究真题!


 标签:中考  高考  一模  攻略  考试指南  高效复习  
851 1

我来评论

尚未登录,不能发表评论!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