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教材全面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

尚书网

2017-01-11

近日,教育部下发2017年1号函件《关于在中小学地方课程教材中全面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的函》(以下称为《函件》)。1月10日,教育部基础二司证实了该通知确实由他们所发。目前2017年春季教材已全面落实。

早在去年9月,教育部在答复全国政协委员提案时已经明确表态,根据2011版《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正在抓紧组织编写修订义务教育历史教材。

教育部的要求是,2017年春季教材中,将8年抗战一律改为14年抗战,全面反映日本侵华罪行,强调九一八事变后的14年抗战历史是前后贯通的整体,应在课程教材中予以系统、准确体现。

想来,以后抗日神剧的台词,要变为“同志们,14年抗战开始了”。

早有端倪

说点正经的。这个事,也并不是无迹可寻。

2015年9月3日,习近平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系列活动上的讲话中首段便提到:“中国人民经过长达14年艰苦卓绝的斗争,取得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再往前翻一年。

2014年9月3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举行的纪念活动上,一系列数字意味深长:

现场有14个方阵、14声礼炮、140面彩旗、14000只气球,放飞3500羽和平鸽,而主馆台阶两组,第一组8级,寓意8年全国抗战,第二组14级,寓意14年抗战历程。

该不该改?

“8年抗战”该不该改为“14年抗战”?

政知局请教了军事科学院原军事历史研究部副部长,研究员支绍增。他在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组织牵头、联合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共同编写的《中国抗日战争史简明读本》一书中,担任首席专家和主编。

支绍增的观点是赞同。

他告诉政知君,从1995年开始军事科学院编纂的一系列图书中,已采用14年抗战的说法。2015年,中宣部出版的《中国抗日战争史简明读本》也采用了“14年抗战”的说法。

接下来的问题是,“8年”和“14年”,分歧在哪里?

支绍增说,持8年抗战说法的人,认为从七七事变开始,中国进入全面抗战,而从1931年九一八至1937年七七事变期间,仅是局部抗战。七七事变后,国民政府下达抗战号令,持8年抗战说法的人认为,应当以政府系统组织的抗战作为时间起算点。

“前6年为局部抗战,后8年为全面抗战”

这样会把东北6年的抗战排除在外了”,支绍增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占了我国东北领土,虽然国民政府没有组织系统抗战,但东北人民投入到抗击日本侵略的斗争中。

此外,九一八事变后,中共便号召武装抗日,领导了东北抗联等抗日组织。

东北抗日斗争中,涌现出杨靖宇,赵尚志,赵一曼等英雄人物。

8年抗战这一说法,对东北抗联不公平,也过于以政府为准,将民众自发的抗战排除在外。

支绍增告诉政知局,国民政府期间,一些人也持8年抗战的说法,“因为在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并没有领导抗战,而是把希望寄托在国联调停上,并持‘攘外必先安内’政策,如果国民政府在抗战胜利后持14年抗战的说法,无疑令自身尴尬。”

“不应该将两段时间割裂开来”,他说,日本的侵略是阶段性的,是一步步发展的,从东北到热河,到华北,到七七事变后的全面侵华,这些侵略活动是一体的。

因此他支持14年抗战的说法,其中,前六年为局部抗战,后八年为全面抗战。

学者释疑改称十四年抗战:原说法不能和中国抗战完全画等号

众所周知,在那首脍炙人口的歌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中,就有这样一句歌词“他坚持了抗战八年多”。难道,这么多年大家都唱错了么?

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所抗日战争研究组组长、研究员,抗战史专家岳思平在接受中国青年网记者采访时表示,歌词中的“八年抗战”应该准确理解为全国抗战或称全民族抗战。但全民族抗战并不能和中国抗日战争完全画上等号。

长久以来,国内对于中国抗日战争的起点和经历的时间在认识上不尽统一。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两种说法:一是1937年说,从1937年七七事变算起,即中国进行了八年抗战;二是1931年说,即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算起,即中国进行了十四年抗战。

岳思平告诉记者,“这是坚持唯物史观的一个事实问题,不是一个单纯的概念或学术问题。诚然既有思想认识和宣传报道不尽统一的问题,又有口语习惯说法和文字表达不够严谨的问题。而要想解决这一问题,把有关概念区别清楚是首要前提。”

他表示,关于抗战与局部抗战、全国抗战的概念不能混为一谈。中国局部抗战,指的是1931年9月至1937年7月,主要是东北义勇军、东北抗日联军、部分华北和华中地区的中国军队抗战;全国抗战主要指1937年7月至1945年9月的全国抗战,亦称为全民族抗战。人们习惯地称作“八年抗战”,实际上是指全国抗战或称全民族抗战,即抗日战争时期。而包括中国局部抗战和全国抗战两大阶段在内的中国抗日战争,则应是十四年抗战。

当得知“十四年抗战”的概念将在中小学教材中落实时,岳思平告诉记者,“只有看清了八年抗战和十四年抗战两个概念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才能在内涵上客观全面准确地把握国共两党在抗战期间的历史地位,才能正确认知中国抗战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历史贡献。”

与此同时,在岳思平看来,关于抗日战争和抗日战争时期,在概念上也不能混同。中国抗日战争是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算起的,而抗日战争时期是从1937年“七七”事变算起。众所周知,1931年至1937年,虽然在东北和华北、华中部分地区进行着抗日战争,但从全国范围来讲,毕竟还是局部的,而作为中国两股最大政治力量的国共两党主要进行的是“围剿”反“围剿”的阶级斗争。1935年华北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逐步上升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开始了由土地革命战争向抗日战争的过渡。

值得一提的是,这种战争与战争时期的概念区别也有类似的情况。如解放战争时期开始于1945年9月,结束于1949年9月;而解放战争则开始于1946年6月,结束于1950年6月。因此,只有把有关概念分清,才能在内涵上准确地反映中国抗战从何年算起和共进行了多少年的问题。否则,就难以判定哪种说法的正确或错误。

为什么会有“十四年抗战”和“八年抗战”两种说法? 

按照一般常理,一场战争的开始时间,不应当有什么分歧。但是,近年来国内史学界围绕着中国抗日战争的开端问题,展开了相当规模的讨论,主要是针对八年抗战的说法,提出了十四年抗战的概念。

九一八事变后,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严重关头。但是,当权的南京国民政府和蒋介石,却从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出发,对日本的侵略求助“公理”,集中力量“剿共”。同时,在中共中央占统治地位的“左”倾教条主义者,九一八事变后主张抗日,并为抗日进行了坚决斗争。然而,他们认为革命的中心任务仍是“为苏维埃在中国的胜利而斗争”,反对国民党政府才是“抗日的前提”。这样,国民党枪口对内,“攘外必先安内”;共产党要抗日而中心是反蒋。当然,国民党“攘外”(抗日)是假,对日妥协是真;共产党抗日是真,但在认识形势与组织抗日斗争的策略上走上了关门主义、冒险主义的错误道路。国共两党两种性质的错误,殊途同归地导致一个结果,就是对全国抗日战争不能形成统一的认识和广泛地集中地统一力量,使九一八事变后开始的抗日战争出现了很大的曲折。这种历史的反差,就是九一八事变后中国抗日战争形势的复杂性、特殊性的关键所在。

直到现在,在台湾的史书上,为了维护南京国民政府和蒋介石“和外剿共”的“正确”,还把“攘外必先安内”的对日妥协政策,说成是具有“远见卓识”、“知己知彼”的“英明”决策,称赞这个政策“争取到了四年充实国力时间”。

长期以来,大陆史学界多从革命反革命斗争的视野,从国共斗争的角度来论述十年内战,对于中日民族矛盾占主导地位下的国共斗争,还缺乏较深入的研究。近年来,大陆史学界关于九一八事变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国共两党的政策、日本侵华战争和中国抗日战争的特点以及关于抗日战争开端等问题的研究,正是为了全面深入认识中日战争历史。

有些文章,把抗日战争开端问题的讨论,仅仅看成是“第二次中日战争”、“抗日战争”、“抗日战争时期”几个不同概念范畴的争论,似乎有些把问题简单化了。实质上,抗日战争开端问题关系到对九一八事变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关系到九一八事变后中国抗日战争的特点和南京国民政府作用的评价;关系到九一八事变历史地位的认识等一系列根本问题的认识分歧。因而全面深入地探讨这些问题,对于深入地客观地全面研究抗日战争是有意义的。

正是基于此,应该确立十四年抗战的概念。

其实,八年抗战和十四年抗战,是与抗日战争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性抗战的过程相联系的两个概念。八年抗战是指从1937年开始的全国性抗战,十四年抗战是包含从1931年开始的局部抗战在内的整个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两种提法一直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语言环境下使用,已经约定俗成。其实质内容没有矛盾。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抗日的主张,在不同的阶段都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我们既充分肯定1937年七七事变以后在中国共产党主张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进行的全民抗战,也充分肯定1931年九一八事变以后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的抗日斗争、特别是东北抗日联军的英勇斗争和其他一些中国军队的奋起抵抗。

综合自:中国共产党历史网,澎湃新闻,新京报,政知局等


 标签:抗战  历史  教材  
1638 5

我来评论

尚未登录,不能发表评论!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