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丢书”能捡回曾经的阅读习惯吗?

北京日报

2016-11-16

上下班途中,在地铁里拿本书或者拿份报安静阅读,是许多北京人的美好记忆。昨天,在北京、上海、广州三地,一场“丢书大作战”活动引起了人们关注。举办方在地铁、航班、顺风车“丢”下了1万本书,呼吁更多人利用通勤时间开卷读书。不过也有乘客提出质疑:“在早晚高峰人挤得都转不开身的地铁里,这场文化秀是不是选错了地方?”

地铁“丢”书选错地方?

昨天一早,上班族邱先生在北京地铁二号线“意外”捡到了一本《摆渡人》,“看了一路,心情好了很多。”邱先生遇到的是一场精心策划的“丢书大作战”。据悉,昨天早上8时起,有10000本书被丢在北京、上海、广州的地铁、航班和顺风车里,参与者不乏鲁豫、徐静蕾、黄晓明等各界名人。每本书的扉页都带二维码追踪系统,扫码可查看这本书的漂流轨迹和此前读者的留言。

但对于突然出现在车厢的书籍,赶早高峰的乘客有着不同的看法。

记者在14号线、7号线和5号线随机采访了18位地铁乘客和4位地铁一线站务人员,询问其对于公共交通投放书籍的看法,16位表示愿意翻看这些书,但也有两位不同意通勤阅读。

一位在东直门地铁站捡到图书的女士说:“一开始我还以为是谁用书占了座儿,但后来发现是被‘丢’的书。拿起来发现其实并不想读下去。关键是,地铁那么挤,哪有空间看书。”一位网友认为:“活动更像是凑热闹。在地铁上的零碎时间,手机阅读更现实一些,因为高峰时段缺乏展开纸质书阅读的空间,而低头看手机的人,有很多也是在读电子书,并非都是以微信打发时间。”

“这个活动初衷很好,但似乎忽略了北京实际的交通出行情况。”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告诉记者,“比如,在北京早高峰的地铁上几乎是难以读书的,活动选错了时间、地点和人群。”

记者了解到,倡导在通勤时间读书,本市地铁公司曾有一些尝试。2015年,京港地铁与国家图书馆共同创意发起大型公益项目M地铁·图书馆,开放部分国家图书馆的优质资源,主打电子阅读,长期免费为公众提供优秀图书和相关主题的阅读活动。开馆至今,50册电子图书的免费全本阅读资源开放,吸引了近19万地铁客流阅读。京港地铁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活动也是倡导乘客在地铁中阅读的出行习惯,增加地铁里的文化气息。

书能“丢”到爱看书的人手里吗?

10000本书被丢在地铁、航班和顺风车里,这些书最后的命运如何呢?网友晒出的照片显示,丢在车厢里的书,有的被乘客视而不见,有的直接被地铁保洁阿姨收走。“娱乐果然是个圈,但请放过书。”“会不会有人看完直接扔垃圾桶?”“没准吸引收废品的人涌入地铁!”网上关于“丢书”活动的各种调侃层出不穷。

类似在公共交通上发起的图书交流活动,2012年就出现在北京地铁里。当时,机场线等线路投放了一批图书,方便乘客阅读。但一位参与者直言:“可能因为投放量有限,效果并不理想。最受欢迎的是旅游类的图书和杂志,一些专业书籍少人问津。”

书香能否遮“秀”味儿

这次“丢书大作战”,其实也是舶来品。前段时间,《哈利·波特》中赫敏扮演者艾玛·沃特森的一条推文引起了广泛关注,她参与了一个读书分享活动,带头在伦敦地铁里随机丢了100本书,通过这种方式鼓励人们利用通勤时间读会儿书。

昨日一早儿,黄晓明、徐静蕾等明星也纷纷在微博上发起该项活动的中国版——“丢书大作战”。随后张静初、张天爱等艺人也陆续响应该活动,在微博上晒出自己丢书的照片。

乘客王女士是典型地铁通勤族,她说:“网上确实看到了不少明星的照片,书就是他们手里的配角,几乎都看不清书名。这宣传听上去出发点确实不错,但细想就是作秀成分有点大。”

观点:“地铁丢书”的表演形式与价值实现

“地铁丢书”的试验,最初的灵感来源于一则英国新闻:电影《哈利·波特》中“赫敏”的饰演者,在伦敦地铁站丢了100本书,引发了当地市民的争相寻找和阅读分享……然而,同样的创意置于不同的情境之内,所触发的结果却是迥然不同的。发端于广州,并蔓延到多个一线城市的中国版“地铁丢书”,似乎并未在现实空间内激起多少波澜,反倒是在社交网络上成为红极一时的谈资。一场旨在推广纸质书阅读的线下行动,却最终又回到了线上碎片化传播的轨道,这多少有些讽刺。

到最后,大多数人还是会通过那些断章取义、煞有介事的网络文字,来远远感受并粗粗理解这场“地铁丢书”的来龙去脉。这一在朋友圈里被广泛讨论的“网红行动”,会真正增加多少读书者吗?会真正推动图书的流通吗?也许会吧!但这种“带动效应”,几乎小到可以忽略不计。事实上,所谓的“地铁丢书”,已经越发成为阅读爱好者的圈子狂欢。他们以此来标识自己是读书人,以此来找到并呼应更多的同类。从此意义上说,“地铁丢书”已经与读书无关,而演化为一种甄别身份、自我表演以及社交互动的世俗活动。

如同过去许多图书漂流活动一样,“地铁丢书”也一样承载了太多的功利化元素:有多少男孩,不在憧憬着自己“丢”下的书被一位气质美女拾到,然后牵出一份清雅的缘分呢?又有多少人,不在“丢书”之后兴奋地拍照分享、写文感叹,然后等着被人点赞、认同呢?很长一段时间以来,被小众化、边缘化的真真假假的读书者群体,就时刻想着以某种方式重回舞台的中央。但在很多时候,这其间的种种努力与创意,早已和推广阅读毫无关系。

“读书”作为高度个人化的事务,原本就不太适合在大庭广众之下高调曝晒;而地铁作为基础性的载运工具与公共空间,也不适合承载太多人文布道的责任。“地铁丢书”的活动,也许从一开始就是一种错误的组合。它一方面忽略了阅读的私人属性,另一方面也影响了地铁的功能实现。尽管这一行动代表了“传播阅读文化”的价值正确,但是公众却始终看不到,这其中形式表演与价值兑现之间的必然逻辑。

 标签:丢书  阅读习惯  零碎时间  舶来文化  
1222 2

我来评论

尚未登录,不能发表评论!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