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读物需要分级吗?

朱不换

2021-01-12

每年,大人都会从童书发现貌似令人担忧的「少儿不宜」内容。

比如社交网络上轰动一时的《小熊过生日》,到朋友家做客的小鸡变成了烤鸡:

千万级销量的《淘气包马小跳》,男一号马小跳同学大谈自杀方法论:

影响巨大的「童话大王」郑渊洁,更是常年背负少儿不宜名头,其长篇童话经典《舒克与贝塔》便有贝塔色诱女老鼠关灯上床之类的情节;《智齿》的主角舌吻女主,描述极其细腻;《309 暗室》更是让所有人变成骷髅,令不少家长粗粗一看便焦虑其自家孩子平日都受些什么影响。

为什么童书总是这么不让大人放心?

令人战栗的经典

自古以来,经典儿童读物中便不乏各种易被视为「少儿不宜」的内容。

最著名的暗黑童话,莫过于《格林童话》中的部分篇章:

· 《格林童话》中的邪典名篇《杜松树》中,有继母用继子炖汤、诱使其亲生父亲食用的情节。全书被《中小学生阅读指导目录》推荐小学 1-2 年级阅读

不少家长当作童书买回家的经典名著,如《一千零一夜》、《十日谈》等,在孩子们那里更是经常沦为诡异的性启蒙读物:

· 《一千零一夜》开头几页内即出现乱交场面

· 改开后国内出版《十日谈》全译本,令不少热心研读西方文学名著的未成年人大开眼界

像《水浒传》、《荷马史诗》这样推荐中学生阅读的文学名著中,暴力、色情内容更是防不胜防,简直是无差别无限制的花样杀人擂台:

其他一些传统经典童书,虽然内容毫不黄暴,也会因为与现代社会高度抵触而令人毛骨悚然。

国学启蒙教材《弟子规》,要求小孩在父母犯错时要温言婉语的劝谏、即使遭受鞭打、痛哭流涕也要毫无怨言。

亲有过 谏使更 怡吾色 柔吾声

谏不入 悦复谏 号泣随 挞无怨

这样严苛甚至含有自虐情结的要求,明显不利于现代社会观念中的健全人格养成,不太适宜今天的孩子。

经典名著如此怪力乱神,难道真的应该像古人说的那样,「少不读水浒」,最好将这些文化经典锁到柜子深处,等小孩长大了才能看吗?

什么样的内容最「成人」

小孩容易看到的图书中,最惹大人担心而引发争议的内容大致可以分为几类:黄暴,惊悚,毁三观。

其中最突出的黄暴内容,尤其是容易诱导冲动犯罪的淫秽暴力描写,最能触发家长的担忧:少儿毕竟不如成年人思想成熟,看到描写逼真、震撼人心的色情或暴力内容会不会不能自已,想要设法直接效仿?

并非没有这样的风险,如 1997 年香港秀茂坪烧尸案,数名不良少年将 16 岁少年虐打致死并焚尸,就有犯罪学者认为是受到了古惑仔漫画和影视的影响。

不过,中国大陆家长似乎不必特别担忧这种问题,色情和纯粹渲染暴力的书刊均被严格禁止,成年人想看已不容易,儿童要搞到这类纸质书就更难。

至于童书里偶尔有性暗示、打斗之类的擦边内容,则不太需要担心 —— 一个完全无菌无尘的信息温室,对孩子来说是否有好处,反而才相当可疑。

· 《七龙珠》中好色的龟仙人,是世界各地几代少年的集体记忆

第二类是少儿惊悚类故事读物,很多家长会担心,可能读物中的惊悚情节和画面会给孩子留下挥之不去的心理阴影,乃至教坏他们。

· 著名的《鸡皮疙瘩》系列图书主打少儿惊悚

不过,今天心惊胆战的家长,想起自己童年看的《天书奇谭》《聊斋》,多半也不会觉得有什么了不起。

· 《天书奇谭》中的妖怪

最后一类是各种「毁三观」的读物,也就是像《弟子规》一样,与现代社会主流观念严重抵触的内容。

比如在英文问答网站 Quora 上,在「你见过的最恐怖的童书是什么书?」的提问下,唤醒了不少人的童年惊悚回忆,其中最高赞的恐怖童书并不是因为提到暴力和性,而是因为它们会引导孩子「成为恐怖的大人」。

比如最高赞的回复里,被提名的图书叫《彩虹鱼》,讲的是有彩虹鳞片的彩虹鱼是大海中「最美丽的鱼」,但是因为他太美丽了,没有其他鱼会和他一起玩,彩虹鱼很伤心。后来他听从了章鱼的建议把自己的鳞片分享给了其他的鱼,只为自己保留了一个,这样他就有了许多朋友,并且每个鱼都很漂亮、很开心。

这个表面看人畜无害的故事,得到了 1 万多个恐怖提名,网友们一致认为「天生拥有美丽的鳞片并不是彩虹鱼的错,其他的鱼是卑鄙和嫉妒的。而这本书是在宣扬讨好和贿赂。」

屈居亚军的是一本名为「I’m glad I’m a boy! I’m glad I’m a girl!」的绘本,创作于 1970 年,其提名者表示:「这简直令人作呕。我希望这本书不再印刷,因为它强化了可怕的、过时的性别刻板印象。」

而另一本《梅兰妮的奇妙麻疹》,全篇都是在描绘得麻疹有多么美好,请小朋友们不要打麻疹疫苗。家长如果一不小心,就买到了一本宁可得麻疹也不要打针的反疫苗读本。

除此之外,很多经典书籍也因为在当代社会中显得「毁三观」,而引起不少人、甚至不少图书馆等机构的警惕。

如马克·吐温《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海伦·巴娜曼《小黑人桑伯的故事》、怀德《草原上的小木屋》等作品,都因为其中对黑人或印第安人的刻画,而不时游移在美国各图书馆「少儿不宜」类别的边缘。

童书应该分级吗

这不是当代独有的现象,历史上关心社会进步的人士对儿童阅读往往有更加激进的卫生要求,如英国哲学家约翰·洛克认为童书中不应出现精灵、鬼怪、以及其他民间神话元素,法国作家卢梭干脆认为 12 岁以下的小孩就不应该被允许看书。

一本成功的童书,有可能真的完全清洁卫生、一心一意教孩子学好,不出现任何可能让家长心头一紧的内容吗?

现存较早期的童书,比如 15 世纪英国的儿童礼仪书《小孩子的小书》(The Lytille Childrenes Lytil Boke),或许可以算其中之一,但其满篇「不可用刀剔牙」「不可话痨」「不可在桌上吐口水」的说教内容,很难得到孩子们的欣赏。

即使是手法高超、寓教化规训于儿童故事中的童话,也往往要把故事编得多姿多彩,才容易引起儿童的兴趣。

然而,这样的童话越有吸引力,往往就越难免会把反派或灰色人物刻画得别具魅力,或者将破坏规矩的行为写得妙趣横生;其刻意加入的教化类内容,则往往像旧式色情小说中找补的戒淫邪劝诫一样空洞无力。

既然如此,是不是应该实施儿童图书分级,给所有可疑图书的封面都印上「18+:少儿不宜」的标签呢?

在漫画领域,国外漫画企业会根据读者年龄段进行分级建议,例如漫威把漫画分为五级,值得国内借鉴:

而在非漫画领域,目前英语、汉语的儿童图书分级,主要是从阅读难度递进的方面进行区分,并没有以内容导向为主要考虑。

例如英语的蓝思分级,就是以单词和句子长度为划分标准。

· 美国教育界通常使用蓝思标准公式(Lexile Specification Equation )来衡量英文文本的难度。文本中的句子越长,稀有词汇越多,文本越难

那么,我们是否需要一个强制推行的通用图书内容分级制度呢?

恐怕并不需要,因为一方面,与短视频、游戏等的声光电轰炸相比,以文字为载体的纸质图书的诱惑力其实相当轻微。

今天狂刷视频网站的少年,更不太会像前辈小孩一样,为了《十日谈》中粗糙陈旧的情欲故事而欲罢不能。

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我们很难知道,在严格筛选内容之下,只让孩子看真善美、高大全乃至傻白甜的内容,会不会使孩子在精神上偏食甚至营养不良。

比如惊悚类的童书,本来就并不特别值得大人忧心忡忡。儿童天然喜欢新奇刺激的内容,对惊悚情节和场面有一定程度的暴露和脱敏,并不一定多么糟糕。

更何况,5 岁上的小孩已具有了分辨虚构和真实的能力,即使他们跟着漫画书里的精灵大喊「吸血鬼来啦」,也不意味着他们会对身边的真人开撕开咬。

让孩子有机会接触足够多、足够精彩的好书好内容,才能冲淡抵消另一些内容中的偏狭与荒唐,而不是靠简单的「不准看」。

更何况,很多成年人看来内容可疑的童书,对孩子也不一定有其负面影响,如果贸然取缔,可能反而剥夺了他们本应美好难忘的阅读和思考经历。

与断章取义的家长不同,很少有小读者将郑渊洁童话视为童年阴影或者负面信息源,反而在成年后多以其为美好愉悦的童年回忆。郑渊洁强劲的价值观,如自强自立、追求自由和真理、小孩要学会保护自己权益等,更是无声地深入了他们的内心。

即使是恐怖暴戾的格林童话《杜松树》,也让伟大的当代作家、《指环王》的作者 J.R.R.托尔金成年后魂牵梦绕,称它的「美丽与恐怖……从童年起一直伴随着我」。

「今天的孩子们在改良版的格林童话中,往往已经看不到那锅汤和那堆骨头了。而没有了它们,其见识在很大程度上也就荡然无存了。」——托尔金《论童话故事》

 标签:阅读指导  阅读分级  童书  少儿不宜  
373 0

我来评论

尚未登录,不能发表评论!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