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家长眼中的“乖孩子”,为什么长大后最让人操心?

少年商学院

2019-12-26

在很多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长们会有意无意的用“乖”来衡量一个孩子的好坏。在学校里,喜欢问老师“孩子平时听话吗?”;在家里,也时常告诫孩子“你要听话,不听话就会怎么样”。

似乎我们都偏爱懂事的孩子,而淘气、叛逆、反抗的孩子总是会被处罚、批评。因此孩子们都知道,只要自己表现得乖一些,大人就会高兴,自己就会被夸奖被喜欢。但这样的孩子真的快乐吗?今天我们分享的这篇文章,或许能给到您一些启发。

谁喜欢我,我就喜欢谁

我目前任教于高中,在我所接触的学生中,有这样一类孩子——他们会习惯性地揣摩。最常见的是揣摩老师,当然也有揣摩同学者。

他们看起来不言不语,乖乖巧巧,但实际上,自我意识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普遍欠缺。

这类孩子在学习中,课堂上会揣摩老师喜欢哪些形式的反馈,答题时会揣摩老师喜欢何种内容的回答,写作中会揣摩阅卷老师会更偏爱哪类风格的文章……

上届有一个女生,高一入学后,连续两次统考前都来问我语文作文部分是哪位老师阅卷。我之前不解其意,后来才知道,是她的父亲告诉她,不同的老师喜欢不同风格的文章,你要根据老师的个人风格去揣摩他喜欢的文风,这样才能拿到高分。

另有一个女生,上数学课时总是朝老师频频点头,上物理课时总是一手握笔一手扶额眉头紧锁做思索状……但考试时,这两门的成绩却总不理想。数学和物理老师都很诧异,课上数她听得认真,这样的孩子怎么会成绩不好呢?

有一次,我特意在同一天分别听了我们班的数学课和物理课,然后我把这个女生叫来,就当天课堂所讲的知识点向她提问,她答不出。

我又继续问:“那你可不可以告诉我,今天的两节课分别都主要讲了什么,你哪里没太听懂?”她愣了片刻,摇摇头。

深入地聊下去,我确定了问题所在:她是根据老师们所最受用的形式在给予老师反馈。

因为她认识往届的一个学姐,那个学姐一次闲聊中无意告诉她,这个数学老师喜欢什么样的听课反应,这个物理老师喜欢什么样的听课反应。

她照此去做,时刻紧绷神经生怕错过每一个给反应的点,比如老师停顿或者问“明白了没有”的时候。还要随时观察她做出反应后老师的微表情……注意力都集中在了这上,课具体讲的什么,其实她根本没听进去。

这样的孩子,在我近十年的工作中,见过不止一两个。在与同学相处中,他们也大多是“谁和我做朋友,我就和谁做朋友”。甚至未来到了爱情中,他们也可能是“谁喜欢我,我就喜欢谁”。

他们的自我意识相对淡薄,几乎不会去想:我的真实文风是什么?我到底最想写什么?怎么样听课能让我自己达到效率最高?我选择朋友的标准是什么?我喜欢什么样的人?不喜欢什么样的人?真正的我自己,真实的我自己,到底是怎样的?

这样的孩子,大多有一对相对严厉的父母。他们自幼在家庭中学会了过度的察言观色、适应甚至取悦他人,所以这种习惯伴随着他们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甚至如果不加干预,有可能伴随着整个人生。

他们很少强调自我的真实感受和心情。别人一板起面孔,他们就不自觉地紧张,别人一不高兴,他们就本能地想道歉。甚至和朋友吵架,他们都鲜少表达自己的情绪,对方还在生气,他们也不高兴,对方一旦释然,他们就立刻开心。

这类孩子的喜怒哀乐,大多被别人的喜怒哀乐左右。你觉得这类孩子快乐不快乐?

谁能没有自己的脾气、喜好和喜怒哀乐?但为了适应别人,取悦别人,他们长久地压抑自我真实的心情和感受,想哭不敢哭,想笑不敢笑,一句话出口前要先在肚子里转八道弯反复斟酌别人会不会爱听……

这样的孩子,表现给别人的,必然是:乖巧,话不多,好脾气……

他们心里全是别人的感受,别人的心情,他们总是小心翼翼,永远不敢表达真实的自我,甚至习惯了之后,根本意识不到还有一个“自我”的存在。

长此以往,心里积压的东西愈来愈多,哪怕自己意识不到,但这些东西还是会不知不觉地影响他们,慢慢产生一系列心理问题。

因此,过分乖巧懂事,对一个孩子而言,不是一件好事。

让孩子想哭就哭,想笑就笑

所以,为人父母,衡量自己给孩子的爱是否足够和适合,要看你的孩子是不是想哭就哭、想笑就笑,不刻意取悦和讨好,自信且敢于表达自我。

当然,这和“熊孩子”不是一回事,任何事情都不能放在两个对立的极端去看。童言无忌、活得真实自信且快乐和缺乏教养,是两回事。

自信、敢于表达、有自我意识和独立的思想但又不唯我独尊的孩子,他们得到的爱,绝大多数情况下,是足够的,适合的,且无条件的。

想起我曾经的一个学生,她的学习成绩一般,也没什么特长,但她在班里非常受欢迎。

在学校里,普遍更受欢迎的孩子大概分为两类,一类是能力强、有特长,一类是真实而充满善意,既不伪装自己,又能包容他人。这个孩子,属于后者。

她很真诚,从不掩藏自我,同时她又非常乐观,对人对事的评价都很正面且积极,我甚至没有见过比她心态更好的孩子。

他们的数学老师是一位水平极高且相当认真负责的老教师,颇严厉。有一次,数学老师把她和另一个孩子一起叫到办公室谈话,大约是因为恨铁不成钢,其中有的话对女孩子而言稍重了些。

和她一起去的孩子,当场就哭了。而这个孩子完全没表现出任何负面情绪,甚至回班后还成功安慰了和她同去的同学,让同学破涕为笑。

当天下午,她给数学老师的办公桌上放了一封信,这封信是这样写的:

老师,其实今天上午在办公室,我心里特别感动,不对,是特别激动……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形容了。我成绩不好还不够努力,学不懂就老是偷懒不想学了,还以为您早就放弃我了,但没想到您没放弃我。

除了我爸我妈,没人对我这么上过心,我特别惊喜,谢谢老师。但是老师,我觉得您有一句话说得太重了,我们听了都觉得很难过。我知道您是为我们着急,着急也是一种爱和关切,我妈妈说,表达爱和关切的时候,是不能用伤害别人的语言的。希望下一次老师还愿意说我,但希望下一次老师说我的时候,不要再用这么重的话了,谢谢老师。祝老师健康开心。

据说数学老师是第一次收到学生这样的信,非常动容。办公室老师也纷纷拍照留念,大家都很感动。

一个十几岁的孩子,既能看到老师的用心,又敢于真诚地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和感受,非常难得。后来,这封信也从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数学老师与学生的交流方式。

和她的父母接触,我发现他们也是这样的人——非常坦诚且真实,但同时,又温柔而充满善意。他们不会掩藏自己的真实感受和想法,但说出的方式一定是让对方能够欣然接受的,绝不会让人感到丝毫不适。

他们对女儿从不吝鼓励和赞美,但那些鼓励和赞美又都不敷衍,不流于形式。他们会坦诚地和女儿交心,非常在意女儿说出的每一句话,尤其是女儿的心声和感受。

作为父母,我们给予孩子什么,孩子就会效仿——也这样对我们,也这样对别人。

学会发现孩子的闪光点

我曾经在一次有家长和学生共同参与的班会上说过这样一段话——

我相信,大多数的父母都是爱孩子的。但是,我们爱一个人,首先得让这个人明确地知道我们爱他。其次,我们的爱,要让我们所爱的人感到舒适和快乐。

爱里面包含着欣赏,我们爱他,就要欣赏他,并且要让他知道你欣赏他,要把那些他自己看不到的好,告诉他。

生而为人,如果连父母都不能做到发自内心地欣赏和赞美我们,我们该多么无助呢?

相信在座的大部分家长,都留有孩子从出生开始的成长视频。你们有空的时候,去看看那些视频。

孩子第一次笑出声,第一次抬起头,第一次坐好,第一次爬行,第一次站立,第一次睡整觉,叫第一声爸爸妈妈,第一次自己用勺子吃饭,第一次自己捧着水杯喝水……

你们可能都会在旁边不停地说:“宝贝好棒啊!你怎么这么厉害!”这样的夸奖,相信在座的每一位家长都曾经说过。

那种赞美都是发自内心的,是真心地觉得“我的宝贝好厉害啊”。那为什么孩子长大之后,你们不再夸他们了呢?

同时,爱里面还包含着重视,重视他的所有想法、所有感觉。

就像他们刚刚出生的时候,每一次大哭,爸爸妈妈都会第一时间紧张他们是饿了渴了还是想要抱抱……为什么孩子长大了,你们反而常常觉得他们的眼泪是“矫情”、“娇气”了呢?

在他们刚出生的那个阶段,你们小心翼翼地爱着他们,呵护着他们,恨不得把全世界都给他们。

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这份爱和呵护变得有条件了呢?

作为家长,要学会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同时,也要帮助孩子“把目标细小化”。每一个大目标,都把它切分成一个又一个小目标,每当孩子达到了,我们就要明确地甚至可以是稍稍夸张地给予赞美和鼓励。

我们更要珍惜还愿意和你倾诉以及表达感受的孩子。在《解忧杂货铺》这本书中有一句话——人的心声是不能无视的。

为什么孩子不敢表达?为什么孩子习惯忍耐?因为说出来也没用,甚至还可能因此挨骂。他们用过度的乖巧和懂事去换取着父母的爱。这不是孩子的悲哀,而是父母的悲哀。

世间最珍贵的爱,是无需费力去换取的。你无需达到任何条件就可以毫无保留地拥有这份爱,拥有认可和保护。

不论你如何,不论你是什么模样,我都一样地深爱着你——这样的爱,是一个人一生的财富。无论他成功与否,境遇如何,但他会永远热爱这个世界,不会轻易陷入极端的绝望。

如果我有孩子,我希望我是这样的母亲。我也盼望,我的孩子长大后,能遇到这样的朋友,这样的爱人。

我更希望我未来的孩子,也能成为这样的朋友,这样的爱人,这样的父母。把这份爱,反馈给每一个他所珍视也同样珍视着他的人。


本文来源:少年商学院,尚书悦读(ID:shangshuyuedu)已获授权转载。本文中除标明来源的图片,其余均来自网络公开渠道,不能识别其来源,如有版权争议,请联系公号方。

 标签:精选好文  教育  乖孩子  
558 0

我来评论

尚未登录,不能发表评论!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