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兰娟点赞小学生:决定孩子未来的不是家境,而是父母的思维

教育编辑部

2020-06-10

01

近日,抗疫院士李兰娟出席杭州某小学开办的“创新研究成果发布会”。

同学们展示完自己的作品后,其中一位小朋友特别获得了李兰娟院士的肯定,引起了很多人关注。

这个孩子,才上小学五年级,便用数学建模分析新冠疫情的发展,被李兰娟大赞“探究意识强”。

这样一位优秀的孩子,不仅有很强的好奇心,还拥有优秀的动手能力,将自己心中所想,变为现实。

许多网友惊呼:“五年级就这么厉害,我五年级还只会写作业。”

还有许多大学生“痛心”地表示,本科生的建模水平已经赶不上小学生了。

然而,除了这些暖心的点赞与积极鼓励,还有一大部分声音,是这样说的:

“这所学校的学生,根本不是普通人”

“我只想知道他爸是干啥的……”

看似陈述客观事实,实际上却隐藏着这样的想法:

别想了,普通的孩子哪有那个资源,能做成这样的事,都是“拼爹”。

这种评论,让我看到了另一种“人间真实”。

许多家长一边羡慕着别人家孩子的成绩,一边用客观原因为自己找借口。

你一定听过父母这样讲:

“我们家又没有那么多钱,哪里能带你去那么多地方玩。”

“我和你爸文化水平又不高,读书只能靠你自己了。”

如此种种,不一而足。

家境一般本身也并非原罪,

但问题在于,大部分这样说的父母,是习惯用“客观因素”来遮掩自己“主观努力”的不足。

然,有智慧的父母,不会用外在的理由,为孩子的发展人为划出上限,

而是会利用身边能用上的资源、发挥出自己可以发挥的能量 ,为孩子的未来保驾护航。

02

长当你说“拼爹”时,

就阻断了孩子的可能

曾看过,杭州某中学校长的一个演讲:《真正的好学生是玩出来的》。

校长叶翠微说,他在学校见过许多优秀的孩子,但优秀的孩子中,有这样一类,特别引人注目。

他们不仅在课业上表现出色,还特别会“玩”。

他们都有自己感兴趣的领域,而且能够专注其中,爱得不能自拔,

并带着钻研到底的精神,把喜好变成了科研、变成了论文、变成了通往名校的敲门砖。

其中一位,虽然考试成绩不算拔尖,但是特别爱研究生物方面的问题,他发现自家洗手间异味大,而一般的清洁剂都是化学产品,

他想知道,有没有什么生物方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能够对环境更友好。

自从他开始钻研后,便一发不可收拾,

后来干脆住在自家厕所,当学校的条件不能满足自己,他便请求爸爸找一间专业实验室。

最终,他依靠自己的发明成果,获得了全国青少年创新大赛一等奖,

这块含金量超高的奖牌,也让成绩平平的他,收到了港中大、上交等知名学府抛来的橄榄枝。

按理说,这样一个普通生逆袭的励志故事,应该博得满堂喝彩,可评论却令人大跌眼镜。

有许多家长纷纷表示:“根本不现实,普通人没那个财力”、“根本不可能,连学习都管不好、还管兴趣。”

不难发现,大部分人的思维都局限在:

因为我没有达到……,所以我不能……;

而不是现在我有的条件,如何去发挥它的最大价值。

其实演讲中,还有许多贴近普通家庭的励志故事。

其中一个女孩,喜欢的并不是科研、高端的玩意儿,而是长跑。

她说,在长跑中,她感受到挑战自己生理极限的快乐,所以高中尽管学习紧张,她还是一有机会就去跑步。

她将这种挑战自己极限的精神,带到了科研项目中,

后来以第一作者的身份,登上了美国顶尖科学杂志《Science》,成为年度封面人物。

一味将眼光放在,别人拥有而自己不具备的条件上,是无法培养出优秀的孩子的。

也许有的孩子,之所以“不可能”,正是因为还没有尝试,就被家长遏止住了可能性。

但成功,永远属于那些,善于总结别人经验,再钻研出适合自己方法的人。

03

唯有发展型思维,

才能跳脱“阶层”怪圈

还记得那个轰动一时的BBC纪录片吗?

《人生七年》,用56年追随了14个阶层不同的孩子,每7年回访一次。

第一个七年,孩子们就已经表现出了明显的阶级分层,富人的孩子,早就想好了自己以后的道路:律师、金融师;而穷人的孩子,只是想吃饱饭、见到久未见面的父亲。

慢慢的,阶层越来越固化,到了中年时,大多数人都走了自己父母的老路:

富人生活优渥、自律精致;穷人终日低迷、身材走形。

可其中有个例外,便是来自底层的女孩Sue。

她和另外两名入选的女孩一样,家境贫穷,也失去上大学的机会,

可是她却有着最难能可贵的发展型思维:永远积极乐观。

她坚信努力的作用,虽然没有念过大学,但费尽心力,找到了一所大学的行政岗位。

到了56岁,她已经任职大学中高级行政岗位,还常常面向学生做演讲。

她的婚姻,相较于底层的其他几个孩子幸福美满。

她的两个孩子,也全都上了大学,实现了所谓的“阶层跨越”。

记录片拍摄这么多年,她始终脸带笑意,即使衰老和皱纹让她不再美丽,可是她的笑容,却一直给人温暖和积极的力量。

我们希望孩子好好读书,日后才能出人头地,可是却忽略了更重要的事情:

成绩好的孩子,都是怎么教出来的?

于Sue而言,她的乐观开朗、包容与正能量,无疑是这个家最大的支柱,也是孩子们,能考上大学的重要原因。

她不像那些被“客观因素”困住、放弃了挣扎的大多数底层人,

她始终相信努力就能改变,并且十年如一日地朝自己喜欢的方向,不停努力。

她自身的勇敢与坚持,给孩子们做了最好的榜样。

也许限制孩子的,并不是客观条件,而是我们思维的局限性:我们不敢想,也不相信。

请把“别人的孩子能做到,那是因为他们家庭条件好”改成“你想去哪里,只要足够努力,一定可以。”

04

烂牌也要打出同花顺

我很喜欢一句话,“人生不在于拿到一副好牌,而在于把自己手里有的牌,打到最好。”

人生来不平等,可是不平等本身,不该是我们放弃努力的、放弃做梦的借口。

我的一个表哥,父母二人都喜欢打牌,从小不管他学习。

他对在牌桌上吃饭学习,早就习以为常。

这对父母,可以说荒唐到了极点,但他们唯一的优势,是他们从不打压孩子的梦想。

表哥说他想考大学,那时候全村都没有出过一个大学生,可他的父母说好,并相信他一定可以。

许久没下牌场的妈妈,甚至第一回,带他去买了教辅资料。

他身边的朋友,大多被父母催促,在十六七岁,年华正好时出去打工、捞快钱。

可是因为他说他想上大学,父母从没给过他经济上的压力。

头脑聪明加上不断努力,他最终考上了一本,研究生更是上了985高校,现在已经成为北京公务员。

许多人都说,他聪明,运气又好,才能得到今天的成就。

可是他们不知道,父母的支持和自己的努力,才是他最终成功的决定因素。

人见到过于耀眼、优秀的人时,总会倾向于将别人的成功,归结为外在原因。

如果家境好,那就是因为家庭提供了资源;如果家境一般,就一定是天才和运气加持。

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让不够敢想敢做的自己,不那么惭愧。

我们见惯了富养的孩子,资源和金钱的打造下,卓越拔群;

可是出生平凡,依靠热爱与拼搏,开出自己一片天地的人,也不见得少。

承认别人的成功,是由于锲而不舍努力,和对梦想的执着,

允许孩子做梦,并用行动支持孩子实践,才是每个普通家庭,打出一手好牌的终极方法。点个“在看”,与你共勉。


作者:北户,教育签约作者。来源:教育致力于为1~12岁儿童打造前沿、权威的家庭亲子教育平台,通过解读国内外先进教育理念、跟进教育部政策,为家长提供有指导价值和意义的内容。本文由教育编辑部原创,转载请联系微信号(ID:judushu)授权。

682 0

我来评论

尚未登录,不能发表评论!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