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新变化,解读义务教育新规对孩子的影响

花生地

2019-07-11

这两天教育界发生了一件大事,就是中央7月8日发布的“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下文中简称“意见”)。

我是仔仔细细从头到尾都读了,希望每一个家长也能认认真真看一遍,因为这个意见每一条都很重要,关系到孩子的未来,关系到教育的未来,关系到中国的未来。

今天我只讲一条,就是在政策里体现的幼升小和小升初的新变化/趋势。

01

义务教育入学,所有娃都会站回到一条起跑线


“意见”第17条“完善招生考试制度”里提到:

推进义务教育学校免试入学全覆盖……严禁以各类考试、竞赛、培训成绩或证书证明等作为招生依据,不得以面试、评测等名义选拔学生。

这条其实教育部早有要求,在今年4月1日,北京市教委召开的2019年义务教育入学工作新闻发布会,明确了与之相关的两条政策:

1.2019年开始取消各类特长生招生,释放的优质学位全部用于派位入学。

今年杭州小升初也取消了特长生,上海今年还有特长生,但恐怕明年也不会有了,因为教育部要求:“2020年前取消各类特长生招生”。

2.严管校外培训机构与中小学招生入学挂钩行为。严禁以考试成绩和各类竞赛证书、培训竞赛成绩、考级证明等作为招生依据,严禁校外培训机构曲解宣传入学政策,炒作公办学校排名,将培训成绩与入学挂钩。

这些或许不是最新的政策,但是我们要特别注意到”意见”里的一句话:推行义务教育学校免试入学全覆盖。

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国家铁了心要在幼升小、小升初阶段实现0择校。

那具体有什么措施呢?

民办义务教育学校招生纳入审批地统一管理,与公办学校同步招生; 

这个北京、上海、杭州今年也都开始了公民同招。

新的变化是后面紧接着的一句:

(民办义务教育学校)对报名人数超过招生计划的,实行电脑随机录取。

大家都知道,虽然有些城市(比如杭州)民办是拿出部分名额进行电脑派位的,但是至少还有一半的名额,民办还是可以自主招生的。但是这个说法,给了我们一个趋势,就是以后但凡是供不应求的民办校,很可能全部招生名额用电脑随机派位录取。 

也就是说,娃能不能被心仪的民办校录取,不取决于笔试、面试、竞赛、证书、特长……只能看运气。

也意味着,家长就别想择校了,甭管是鸡血还是佛系,在入学上,所有娃都会站在一条起跑线上,等待命运的安排。

02

平均主义还是公平公正?

对于这一条政策,已经给娃报了不少补习班,搞了不少特长,明后年要幼升小和小升初的,不少妈妈看了几乎要吐血——

教育就是要分层的,让家长有多样选择,自己拼命“鸡娃”不就是想让娃进个好学校?

我们又不是靠关系,也不是靠金钱(公办校要靠学区房),靠实力都不行?

本来一直教育娃要拼努力,没想到现实告诉我们要凭运气!

别着急,让我们来分析一下以上“吐槽”,看看能不能获得一个对政策更理性的解读和态度。

关于“教育要分层,家长有选择。”

请注意,我们中国还是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不是美国、英国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那里教育分层明显:

有钱的家长把孩子送到昂贵的私校,让下一代还是保留在中上阶层;而普通大众,或者说下层干脆“放养教育”,除了个别的好公校,更多公校对孩子的要求只是不吸毒,不犯罪,孩子做不做作业,能不能及格,全校都不怎么管。

如果我们能从一个更宏观的角度看待择校:在我国高等教育还不普及的情况下,让只占人口比例一小撮的精英家庭占据最好的教育资源,真的对大多数孩子好吗?真的对中国未来好吗?

在义务教育阶段,可能以前民办教育的步伐跨得大了一点,出现了分层、贵族化的倾向,造成了很多家长的焦虑和不满,同时也让那些普通家庭(买不起全区房也上不起民办和课外班)的孩子从一开始就在择校和教育上处于劣势,这样只能造成阶层固化。

而阶层固化,不正是大家都恐惧的吗?

其实,国内中产阶层的家长不是恐惧阶层固化,而是恐惧阶层不固化:

他们最好上层阶层不固化,自己和孩子至少保留在中产甚至能逆袭到上层;而下层阶层最好固化,自己和孩子就不会下滑到下层。 

这种双标,现实吗?也真的好吗? 

看看香港吧,房价奇高,少数精英阶层把持公众资源包括优质的教育资源,阶层固化严重,除了原有的优势,在新的世纪,香港有像北上广深杭这样活力满满吗?

正因为在中国,阶层仍然是流动的,向上向下通道都还是开放的,年轻人才有希望,也不会放弃努力,因为努力可以向上,不努力就会向下。

中国不是那些老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北上广深杭也不是香港,让一些精英凭借贵族头衔和信托基金吃老本,还是要鼓励“撸起袖子加油干”,可不可能让9年义务教育就严重分层?

是保住中产和精英的优势,让他们的孩子在教育中始终处于优势?还是说在9年义务教育推行公平公正,让更多数量的孩子接受公平的教育,从而在高中前,国家有一个更大更广泛的人才池?

我想,这个答案是很明确的,所以趋势也是很明确的——那就是在小学和初中实现零择校,“均贫富”。

03

 均贫还是均富?

注意,是均贫富,不是仅仅均贫,也可以均富。

好学校除了资源,师资,教学,最重要的还是生源,而不是全看学校的加工能力。

学生强,则学校强。

如果生源平均了,学校自然也会平均—— 原先的好学校可能会略下滑一点,原先的差学校会好起来,就像北京西城区的初中,基本都很平均了,此时都实行派位,家长也不会有太大的意见,因为学校之间差距比较小。

再加上国家真的要狠抓义务教育了,从“意见”里的很多条,都可以见到一个趋势:学校之间的差距会越来越小,同时整体教育水平会得到提高。

比如:

优化教学方式,加强教学管理——各地要定期开展聚焦课堂教学质量的主题活动,注重培育、遴选和推广优质教学模式、教学案例。

推行“教育+互联网”发展——免费为农村和边远贫困地区学校提供优质教育资源,加快缩小城乡差距。

优化教师资源配置,大力提高教育教学能力,依法保证教师权益和待遇——确保义务教育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

 国家和家长都如此注重教育,未来在中国教师肯定是个好职业。

   加强课程教材建设——严禁用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取代国家课程,严禁使用未经审     定的教材。义务教育学校不得引进境外课程、使用境外教材。

现在教材全国各地有这么多版本,以后就会全都一样了。而那些所谓的国际学校——其实是民办,招收的是中国籍的孩子,在学校教材和课程上会受到影响——当然,家长课外给孩子看什么,这个是管不着的。

   激发学校生机活力——发挥优质学校示范辐射作用,完善强校带弱校,城乡对口支     援等办学机制。

在北京,可以看到像人大附、十一、师大实验、北大附、清华附等名校教育集团托管那些普通中学的例子,这种趋势还会加强,让名校带动原先的普通学校,让教育资源更加平均。

落实部门职责——其中财政部门要加大财政投入,优化支出结构,确保义务教育经费落实到位。 

如果以上说的都能落实——国家既然下决心狠抓教育,那总是会有成效的,那么对家长和孩子而言,未来择校的意义会越来越小。

有人会说,这都是弱化民办教育的,那么公办教育呢?公办名校和普通公办仍然差别巨大,不还是要买学区房,拼金钱?这还是不公平。

可以看看北京,已经没有一对一的学区房了,而是多校划片!也就是说,一个学校对应多个小区,反过来,一个小区也对应多个学校。

那怎么入学呢?还是靠电脑派位。

(当然在多校划片政策推出前购房的,还是可以按政策单校划片)

北京先行的政策预示着:多校划片将推广到全国,不是你买了学区房就一定能进入你想进的学校。

这个政策一出,北京学区房跌价,周围的非学区房涨价。

不过说回来,如果看到义务教育资源平均化的趋势,好学校和普通校差距也没这么大了。

04

未来义务教育的差距主要在于家长! 

让我们想象一下,如果在未来政策条条落实,在义务教育阶段入学问题、择校问题上,孩子站回到同一起跑线了,那家长就什么都不用做了吗?

那你就太天真了。

在理想的状态下,孩子站在同一起跑线,指的只是学校,指的只是入学。

在其他方面,孩子真的是不是在同一起跑线呢?

孩子的品德、知识、素质、能力、见地还是不会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因为早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就开始了。

是家长的品德、知识、素质、能力和见地决定了孩子的起跑线。 

在“意见”中也特别强调了家长的责任——第24条就是,重视家庭教育。

家长要树立科学育儿观念、切实履行家庭教育职责、加强与孩子沟通交流、培养孩子的好思想、好品行、好习惯,理性帮助孩子确立成长目标,克服盲目攀比,防止增加孩子过重课外负担。

这段话说的很好,好在:

1.科学育儿

一味的“鸡血”或“佛系”都不是科学的育儿,要因材施教,要适中适度。

2.多理性,少攀比

家长培养孩子,对教育的投入要理性——丰俭由人,要看家庭的状况,也要看孩子的意愿和实际情况。

设置孩子成长目标要合理,如果人人都是学霸,世界上就没有学霸了,要看到孩子的优势,优势不仅仅体现在学习上,而是各个方面,比如性格,比如体能,比如心态,比如兴趣。

不要总和别人比,人和人是不一样的,盲目对标他人只会夸大自己的短板,忽视自己的长板,从而让孩子失去信心,变得自卑和“丧”,重要的是:看自己和昨天的自己相比,每天有没有进步。

3.品德先行

现在很多家长过于看重孩子的成绩和特长,忽略了孩子的品德培养。

品德和品格才是立人之本。就像《左传》里说的:“立德、立功、立言”,其中“立德”是第一位的。

没有好的德行,成绩只能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缺乏较高的目标和较大的格局,一味追求成绩,即使进了名校,孩子也不可能有较大的成就;就是不说成就,孩子也有可能缺乏人生意义,变得“空心化”和“盲目化”,难以收获生活的幸福感。

有的家长很羡慕那些能够”自鸡”的娃,而能够养成内驱力的孩子,家长往往注重品德和品格培养,帮助孩子树立较高的人生目标。

祝所有的家长都能理性育儿,祝愿所有的孩子都能成材——在自己的定义中,而不总活在别人的眼光里。


803 0

我来评论

尚未登录,不能发表评论!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