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杭州图书馆看书总是自觉洗手的拾荒老人走了

浙江网络广播电视台

2015-12-28

        老人名叫韦思浩,上世纪60年代毕业于老杭大中文系,退休前是杭州朝阳中学(现夏衍中学)老师,为中学一级教师。直到韦老师去世前,女儿们才知道,杭州图书馆里那位让人尊敬的拾荒老人就是爸爸。




        十多年来,一位拾荒老人每周都要去图书馆两三次,尽管浑身污渍,但他每次翻阅书籍前都会自觉洗手,此事经媒体报道后传遍全国,无数人为老人的细小举动而感动不已。
        今年11月18日,这位76岁的老人,在过马路时,被一辆出租车撞倒送医院抢救。12月13日,老人最终因抢救无效而离世。去世前老人已经签了遗体捐赠志愿表,身后愿意捐出遗体和所有的可用器官。

        在整理老人遗物时,亲人们意外发现了一张张捐资助学的信件和证明,还有很多受助孩子给老人寄来的信以及成绩单,手捧这些遗物的亲属不禁潸然泪下。


        老人名叫韦思浩,上世纪60年代毕业于老杭大中文系,退休前是杭州朝阳中学(现夏衍中学)老师,为中学一级教师。
        韦老师生前住在天城路万家花园。可小区居民几乎都不知道“韦思浩”这个名字,但是说起“拾荒老人”,很多人都说知道,“他走了,是个好人”。
        昨天下午,韦老师家里没人。晚上我联系到韦老师的大女儿,她人在东阳,说今天送爸爸回东阳安葬。说起爸爸,大女儿声音低沉,重复说了两次:“爸爸走得太可惜了,原来他还有那么多我们不知道的事……”
       韦老师离婚后,三个女儿在外地工作,想接他去一起住,他总是推辞,于是一个人独自住在万家花园。“我们尊重爸爸的生活方式,只要他觉得开心就好。”大女儿说。
       韦老师住的房子80多平米,现在还是毛坯房,一点也没装修,连家具电器都很少。  
       韦老师退休后,先是在家呆着,后来女儿们发现,他经常拿着一根竹竿,背着塑料袋,到处捡塑料瓶、罐子等垃圾,这让她们很不理解。
       在整理韦老师的遗物时,女儿们发现了很多证书和信件:《浙江省社会团体收费专用票据》《希望工程结对救助卡》《扶贫公益助学金证书》……从最初的三四百块,到后来的1000多块,仅女儿整理出的捐资助学凭证,大大小小就有好几十张。
       除了这些凭证,还有很多信件,写信的都是受资助的孩子,有的读小学,还有大一大二的学生,他们在信上介绍自己的学习情况,还附上成绩单,信的最后总不忘说一句:谢谢爷爷!
      可能这些受助的孩子至今都不知道韦老师的真实名字,这些年他的捐赠都是匿名,在那些凭证和信封上,写的都不是“韦思浩”,而是“魏丁兆”。
      “刚开始,我们还不敢肯定捐钱的是我爸爸,后来通过看信里的内容,才确定是他。”大女儿说。
      “他一个月退休工资五千多元,但他吃穿都特别节省,当时我们想不通,现在才知道,他把退休工资和捡垃圾卖的钱,都给了孩子。”大女儿说。
      李老师当年是韦老师的学生,他回忆说,韦老师对班上所有孩子都很好,但只要谈到读书,他总显得很严厉,“他那个时候主要教我们数学,有时候还帮我们辅导语文、英语、化学什么的。在我印象中,韦老师性格很直,但又很善良。”
      韦老师三个女儿都在外地生活,但也经常来杭州看他,因为韦老师从来不用手机,每次女儿们来杭州,只能等在家门口,等韦老师回来才能进门。
      直到韦老师去世前,女儿们才知道,杭州图书馆里那位让人尊敬的拾荒老人就是爸爸。
      韦老师一生热爱读书,他曾说过,“我一身病痛又无人照顾,时常心情抑郁,要通过看书读报暂时忘记忧愁,一看到正能量的文章,就会高兴很久。”去年也是这个季节,可能是天太冷了,韦老师接受媒体采访时,说话声音有些发抖,“我们老了,大脑要萎缩了,要不断充电,不断得到精神支撑。”
       这位老人的突然离去,在网上也引得很多人感慨唏嘘。
       网友“闹钟骂醒朵啦A梦”说,从老爷爷身上看到了他对书本、对知识的尊敬以及孜孜不倦的乐学精神,还有无私的奉献精神。他是教师群体的一个模范,传递着点点滴滴的正能量。“为逝去的老爷爷点赞。”
       网友“东君_红颜误”说,看完老人的新闻,不自觉地哭了,“一位清贫乐道、令人尊敬的长者!”
       由于老人走得太突然,以至于走时连一张照片都没有,摆放的灵堂上,只有一副挽联。

       韦老师,一路走好。


 标签:阅读  杭州  老师  图书馆  资助  
2393 62

我来评论

尚未登录,不能发表评论!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