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阅读的“决定性瞬间”

张立宪

2018-09-28

“决定性瞬间”这个词,是摄影大师布列松提出来的。意思是一个摄影师拍一张照片的时候,遇到了一种情景:哪儿哪儿都对,光线也对,构图也对,他按下快门的时机也对,拍摄对象的状态更是无比之对,就会产生一张空前绝后、再也没有办法拍到的照片。

我想,“决定性瞬间”也适用于很多地方,比如说我们的创业之路,比如说我们的爱情,可能阅读也是这样。很多爸爸妈妈感兴趣的,对儿童阅读的期望,可能就是希望在他的生命中,有这种“决定性瞬间”的降临。

很多家长对孩子的阅读毫不吝啬,非常热切地问:有什么推荐书目可以帮助小朋友实现这种“决定性瞬间”?

我认为:几乎没有。

神枪手是用子弹喂出来的,阅读的“决定性瞬间”也是用很多很多的书喂出来的,这个走不了捷径。也不可能出一本书叫《如何实现阅读的“决定性瞬间”》,如果真有这样的书,相信大家也不会去买。

我对“决定性瞬间”的理解是,它不是设计出来的,也不是说到了某个年龄段自然就有的。它充满了随机性,可遇不可求。可能突然在某一天,就像我们小时候学骑自行车一样。

生命中会有若干次,可能是书里的一句话,甚至是跟书没关,也许正在看电视,或者和人争论,或者在公交车、地铁上,突然此前很多读过的东西、经历过的事情,一下融会贯通,把那层纸捅破了,“决定性瞬间”也许在那个时候降临。

“决定性瞬间”靠一个东西触发,这种触发甚至跟阅读无关,甚至跟正面阅读无关——也许他在读一本反面教材时倒有可能触发。然后自己的大脑会有链接,打通很多东西。

既然有链接、要打通,就需要在触发之前自己做好准备,积累足够多的东西,在专注与广博之间,等待“决定性瞬间”的来临。

很多父母都喜欢强调两点:

第一是对孩子强调阅读的重要性。我认为没有必要。好像有一种说法,你如果每天告诉小孩说:不许去摸电门。他早晚有一天会把手指头伸进去。

阅读也是这样。不用跟小孩强调你必须要读多少书、读书是世界上最美好的事、你不读就对不起谁谁谁之类的。

第二是对周围的环境强调:我的小孩能读什么书,今年读了多少多少本书,是多么爱书。

也没有必要。这样的话,会把阅读的功利心、装饰性凸显出来。

把阅读当成生活中自然而然的事情,就像我们不会强调生活中存在空气和水一样。

还有就是要注意阅读气场的营造。陈百强有一首歌叫《念亲恩》,其实大人也应该对小朋友充满感恩。我见过很多人当了父母之后,说孩子让他变了,变得更好了。包括因为要为小孩营造阅读氛围,自己也会读很多书。

如果只是让小孩去读书,大人却整天想的都是怎么贪污受贿、吃喝嫖赌,那么无论小孩读多少本书,最后都要被你的一个行为或者某一句话击得粉碎。

就像银行培训职员一样,每天不断、大量地摸真币,当真币接触得足够多之后,再拿到假币,手感自然会不舒服,会有抗拒感。我们希望也能让小孩得到类似的训练。

书有很多种,当然你眼里的好书,在另外一个人看来可能并不好,但是对书还是有一个基本的价值判断。我的建议是:

第一,不要阻止小朋友去看假币,因为你阻止不了,并且你心目中不好的书也许对他另外有一种意义,有时候反面教材的刺激作用、提醒作用会更强大。

第二,让小孩尽量多地接触好书,这样会培养出他对书的感知,等有一本让他不舒服的书出现时,他自己会有反应。

京剧大师裴艳玲她父母都是戏班子里的,她几岁就上台。父母让她练艺的时候,不要去看那些“脏戏”,说脏戏会把人的眼睛弄脏,会把人的耳朵弄脏。就像人混过黑社会一样,后来还得拿出相当大的成本把自己洗白。

虽然我们强调读书无禁区,更不要对什么是好书、什么是不好的书做武断的判断并拥有太深的成见,但我们还是要注意小朋友阅读量里不同类型的书的配比。

我的另一个感受是:要留出冗余。这个冗余就是,小朋友每天的时间,你不能让他都用来阅读,给他得留一点空档,留一点空闲。不要把所有的时间和空间都填得满满当当的。

据说在英国有一所学校。一般的小学都是上午九点半上课,上午上三节课,下午上两节课。这个小学一直坚持让小朋友上午十点来,一天就上两节课。家长一开始不同意,同行也对此不理解,但是几年下来,这个学校的小朋友并不比其他的小孩成绩差。

我觉得给他一点自由的时间,让他自己去发挥,可能会比让他固定地接受某些东西,会有更意想不到的效果。

我看到一种说法:2013年的十大高需求工作,在2004年时都尚未出现。我们现在,同样是在为还不存在的工作教育我们的学生,他们将使用目前还没有发明的技术,去解决我们现在还不知道的问题。

这世界变化如此之快,就像人体细胞一样,几天时间就要被彻底更新一次。在这样的时代,更需要有底层数据来支撑。

我觉得,阅读就是铺设、积累这些底层数据的最好手段。

我们前几年翻译出版了一本书,英文原名里有一个词“liberal education”,也叫“liberal arts”。liberal 这个词的意思是“自由的”,两千多年前由古罗马人专门发明。“liberal arts”,就被人称为“从奴隶到自由的康庄大道”。

我们定的中文书名叫《为人文教育辩护》。但“liberal arts”有多种译法,如人文教育、博雅教育、通才教育、文科教育、素质教育等等,我自己比较喜欢的是“博雅教育”“通才教育”和“素质教育”。

阅读也是奔着“素质”“通才”“博雅”这个方向努力的。

通过阅读来培养语感,让母语文化沁入他的基因,成为他血脉中的一部分;

在这个碎片化的阅读时代,让他有基本的、强大的阅读理解能力;

培养他的表达能力,就像一句话所说:“才华就是表达精准”;

培养他欣赏他人、享受他物的热情和好奇心;

让他逐渐具备自我成长、自我纠错、自我建设、自我拯救的能力。

这样,也许就能与“决定性的瞬间”不期而遇。

 标签:阅读指导  儿童阅读  
677 0

我来评论

尚未登录,不能发表评论!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