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
阅读
荐书
活动
名馆
校园动态
孩子哭闹就用“小黑屋”疗法?父母不是惩罚者
沈阳晚报
2015-12-22
关于“冷静法”,有不少妈妈试用过后有疑惑,比如虽然孩子暂时不哭闹,但错误照犯,甚至会挑战父母。家庭冷静法该如何操作?冷静是单纯的不理孩子吗?听听心理学家怎么说。
4岁宝宝小雨的妈妈沫沫是个“海归”,生下宝宝后,她严格按照国外育儿书的方法教育孩子,小雨哭闹,她就把孩子关在厕所里冷静2分钟,谁知2分钟后,孩子哭得更厉害。沫沫不禁纳闷,“是中国孩子不适合外国方法,还是我的用法不对呢?”
关于“冷静法”,有不少妈妈试用过后有疑惑,比如虽然孩子暂时不哭闹,但错误照犯,甚至会挑战父母。家庭冷静法该如何操作?冷静是单纯的不理孩子吗?听听心理学家怎么说。
冷静不是隔离
孩子能否明白冷静的意义
“每次用小黑屋,我心里都很纠结。”沫沫说,“我希望让孩子从狂躁的状态中冷静下来,再跟他讲道理。可小雨仿佛不理解我的做法,一直哭,一直哭。”
在国家二级心理师张秋看来,很多家长在使用冷静法时,简单地把冷静与隔离等同起来。孩子错了,就把他推进一个房间,关上门,任其哭喊。这种做法会导致两种后果:第一,孩子喊累了,暂时不闹了,但他不理解父母的做法,无形中会影响亲密关系。第二种后果,孩子因为恐惧,哭闹不休,冷静疗法宣告失败。
“我希望孩子明白,自己错在哪里,以及记住教训,以后不再犯。”沫沫说,“但孩子好像理解不到我的意思。”
张秋表示,虽然在学理上承认学龄前儿童在发现他人行为背后的动机和原因上,逐渐变得有洞察力,开始理解他人情绪产生的原因,但这并不代表儿童能够理解和接受成年人的处事逻辑。有时候,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做事,并不认为这是错的。所以,当他们做错事被成人拒绝后,就会迷惑,而有限的表达能力让儿童只能通过哭闹表示抗拒。所以,即使把孩子扔进小黑屋,他明白是因为做错事,但孩子依然不明白,自己为什么错。
别当坏人 父母不是惩罚者
当孩子做错事时,父母最重要的角色不是惩罚者,而是解惑者、引导者。在哭闹声中,父母需要放弃对孩子“冷静听话”的这些不切实际的期望,而是把每一次犯错当作一个学习的机会,教孩子如何面对错误?如何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绪?如何就事论事解决问题?
在张秋看来,如果孩子情绪失控,最好的冷静法是陪伴,给他们一个拥抱,或者静静地坐下陪着,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和接纳。
只需三步 安抚过后再沟通
张秋为大家推荐了一套帮助家长安抚孩子的方法:安抚情绪——陪伴接纳——沟通合作。
有时候,面对孩子的哭闹,家长会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此时,要及时转移怒气,把关注点放在如何解决问题而不是自我感受上。比如,用“我要处理好这件事”取代“我的心情很糟糕”;用“我们可以从中学到什么”取代“我还不信治不了你”。记得深呼吸,或者用凉水洗脸,如果条件允许,而你又比较喜欢独处,那么可以说:“妈妈/爸爸现在需要去冷静一下,暂时不要打扰我。”
在陪伴接纳阶段,可以不接纳孩子的行为,但需要接纳他的情绪。当孩子感到自己被理解,心情好一些时,才能做得更好。此时,家长可以说:“我知道你现在很生气,我理解你……”或者“坐在妈妈怀里,会不会感觉好一些”等等。
沟通时,要在孩子的情绪彻底平复后进行,对于学前儿童,讲道理不要长篇大论,不要贴标签,简单、明确、清晰最好。比如让孩子换位思考,或者强调规则,或者告诉他们,家长希望他怎么做等等。
标签:
家庭教育
教育
1546
0
我来评论
尚未登录,不能发表评论!
【登录】
猜你喜欢
“双减”首个期末,江苏中小学降低考试难度 拓展考试题型
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 2022-01-06
中小学课后服务如何扎实推进
汪明 孟久儿 2022-01-10
“双减”后首个学期结束:刷题考试少了,实践运动时间多了
新华社 2022-01-26
如何帮孩子克服“开学综合征”?规划缓冲期,培养自我管理能力
夏瑾/中国青年报 2022-02-15
中青报:生源在流失、教师被挖走,“塌陷的县中”靠什么崛起
李新玲/中国青年报 2022-02-23
不补课≠不学习 ,“双减”政策如何从落地走向纵深
中国青年报 2022-03-02
教师减负、普职分流、高考改革 今年两会有哪些教育建言
界面新闻 2022-03-09
双减落地超半年,教育生态如何重构?课后三点半如何提质?
樊未晨、叶雨婷、王烨捷/中国青年报 2022-03-14
光明日报刊文:“后竞赛时代”,如何评鉴“特长”?
熊丙奇/光明日报 2022-03-22
教育部部署“双减”后首次中考:力争实现省级统一命题
新京报 2022-0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