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印”?其实是“无招胜有招”

iloveeuro

2015-12-16
我是抱着学习Muji的设计理念、品牌理念以借鉴我们自己的品牌“嘴角”的目的去读这本书的。(一句话好多“的”啊)
关于产品设计:
大多数喜欢Muji的小清新们,大多是中了Muji典型的日式简约设计风格。
不强调个性,不抓眼球;
功能决定设计,将产品隐没于“背景”,也就是消费者的生活方式之中;
满足绝大多数普通人的需要,而不是强调某种人群的个性定制。
设计我不是专家,但我觉得Muji的产品设计用上面几点已经可以基本概况了。
个人以为,Muji的成功,品牌的因素要重于产品设计的因素。也许这也是原研哉(艺术指导)比深泽直人(产品设计师)更知名的原因。

关于品牌:
1980年,Muji创立之初,从“精选素材“、“检查工序”、“精简包装”出发,只提供给消费者所“需要的”,而非“想要的”。看看最初的那些平面广告,所有产品的在宣传时以功能性为主,突出产品本身,淡化品牌。无论是广告设计、包装设计都是如此。这确实在当时80年代的日本社会中的主流品牌显得特立独行。而产品本身的扎实的品质,优秀的设计,以及亲民的价格使之迅速普及。(当然,其母公司西友集团也是一个功不可没的大靠山。)
然而这种品牌形象在品牌知名度达到一定程度后,显示出巨大的潜力和丰富性。于是乎,Muji品牌可以延伸出丰富的品牌理念,光本书中就提到了好几个branding campaign: 
 - 地平线 2003 
 - 家 2004
 - 茶禅室 2005 
 - 亲切地感受一下吧 2008
 - 像水一样随隙而入 2009 
这些广告战役当中,没有任何产品露出,反而把品牌理念上升到哲学和文化的层次。这也是进入新千年之后,品牌战争从产品之争升级到文化之争的一个表现。
原研哉其实已经说的很直白了: “無印良品的市场营销并不是慷慨地回应人们的欲望。它旨在通过改变人们生活喜好的质量,影响欲望的形成,创造一个新的市场。换句话说,我们试图预测未来的消费走向,创造一个更高层次的欲望。这种关于欲望的教育并非从無印良品开始,相反那些喜爱無印良品的顾客从使用产品的过程中自觉意识到生产和和消费间的理性关系.”
告诉你,你其实不应该去追求那些繁复华丽的物质生活,你需要的其实应该是一种回归自然平凡基本的生活。不迎合消费者需求,而是创作新的消费者需求。这不就是苹果iPhone的那一套吗。

关于Muji的未来:
本书的最后,几位大神座谈品牌未来发展的方向,谈到了Muji酒店、Muji之家、以及品牌的全球扩张。其实也就是品牌从产品制造商升级为生活方式制造商的必经之路。从80年代的40种产品,到现在的7000种产品,一个普通人生活中会使用到的东西已经基本被涵盖其中。如何超越瓶颈?一种是产品整合,整合为酒店、房地产这样的生活方式服务商,将消费者的全部生活用品牌改造;另一种是全球化,扩张到世界上更多的角落。值得一提的是金井正明(CEO)提到的,Muji偏向雇佣当地员工并把高级决策权也放权给当地管理层,(如果这是真的),这样更有助于建立“世界的Muji,Muji的世界”。也许也正是这一个原因,豆瓣里才有不少人吐槽Muji在中国的定价变成了轻奢品。

写了这么多,看书时原本尊敬和温暖的感觉慢慢变成了“Brain Washed”的阴谋论。呵呵,其实商业就是商业,以盈利为目的,生存是前提。不管怎样,能有像Muji这样倡导一种积极无害的价值观的品牌,并30年如一日贯彻下去的品牌,是消费者的一件幸事。

p.s. 翻到最后看到了以前老东家WK的全球执行创意总监John Jay。大神就是大神,哪里有仙气,哪里就有大神。
 标签:MUJI  无印良品  日本  设计  经济学  無印良品  
1778 0

我来评论

尚未登录,不能发表评论!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