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比寻常的读书人

彩虹糖包儿

2017-11-09

1.

故事源自于几只势利眼的威尔士矮脚狗,在某一个周三,它们不按常规地去到了一个从不涉足的地方。

这个地方在白金汉宫膳食部的后门处,而厨房外的垃圾桶旁,停着一辆疑似货运的车子,这是一个货车装载的流动图书馆。

或许因为从没遇见到过,让狗狗们觉得很新鲜,它们对着卡车吠叫不停。

于是它们的主人,我们故事的主角英国女王陛下,不得不走上车,打算为狗狗的无礼跟车子主人道个歉。

在这里,她见到了一位兼任驾驶员的图书管理员,以及图书馆唯一的借书人——有着姜黄色头发的瘦瘦的白金汉宫厨房杂役诺曼?希金斯。

于是,故事开始了。

这真是一个改变她人生的开始。

2. 

这是关于一位英国女王在晚年被“读书”所改变的故事。

她从来对读书就没有多大兴趣,深知“阅读是一种嗜好,但她的工作根本就不允许她有任何嗜好。”但她又说:“既然来了,不妨就借本书吧。”她在书架上浏览,其实并不知道应该拿哪一本,直到看到了一个熟悉的名字:艾维·康普顿-伯内特,她借了这位被自己授予过女爵士头衔的女作家的小说,心满意足地离开。

当下一个周三来临,女王去还书,又遇到了诺曼,并与他相谈甚欢。

闲聊中,她将这本稍嫌沉闷乏味的作品还回去,又顺便借了一本女作家南希·米特福德的小说《爱的追寻》,这本包罗万象的小说,引起了女王前所未有的阅读兴趣,让她深深着迷。

于是,女王与书的结缘到这里才算真正开始。

在与诺曼的随意闲聊中,她意识到自己在人文艺术领域的知识确实有限的很,她批评大卫?霍克尼部分出版的作品并没有完成,诺曼说,那其实就是艺术家的风格;她把塞西尔?比顿担任艺术设计的音乐剧错安到《俄克拉荷马》头上,被诺曼不客气地纠正:“我记得是《窈窕淑女》,陛下。”

……

诺曼的直言不讳,反而让女王心生好感,也让女王对他的知识量刮目相看。于是她将诺曼调到身边,负责为她选书。作为女王初期阅读的引路人,他们共同阅读了很多作品,她读托马斯·哈代、让·热内、约翰·贝彻曼,读西尔维亚?普拉斯、劳伦?白考尔,读狄更斯、普鲁斯特……她深深沉醉于阅读的海洋中。

女王对书的兴趣越来越浓厚,以至于在位50多年一向一丝不苟,完美演绎着女王角色的人,开始有了细微的变化。

她开始不那么严格地恪守时间,开始不那么严苛地关注自己的衣饰形象,最要命的是,在与人交谈的过程中,她开始频繁以“你在读什么书?”作为开场白,而这,让几乎所有人都无法回答——不论是政要还是平民,有几个人会坚持阅读这件“并不重要”的事儿呢?

3.

女王的读书爱好并没有得到支持,甚至被身边的人深恶痛绝、一再阻止。

她的私人秘书说:“读书意味着逃避,意味着您没有空做其他的事。如果这个追求本身少一点自私的味道,大家会更容易接受。”他的首相,一听到女王在读书,就会脑袋疼。她的侍从们心里不满,不得不尽量容忍着。

甚至她的狗也不喜欢这个新嗜好。“一旦女王有书掉在地上,她身边的狗就会立刻跳上去,口涎横流地将书咬着跑到王宫的另一头,然后心满意足地将其撕得粉碎。”

即便这样,女王对书却越来越痴迷。

她说:“我觉得文学就像是一个广袤的国家,我在向它那遥远的边境前进,却无法到达。我启程太晚,永远也赶不上…”

她说:“繁文缛节可能令人不快,但窘迫尴尬更糟糕。”

这或许才是她痴迷阅读背后,在众多反对声中依然支撑她不改初衷的底层逻辑与动机。

当没有深度的阅读习惯的时候,你会觉得生活无非就是那样,没有什么可以阻挡来势,也没有什么可以改变本质。而一旦踏入文学和艺术的领地,你又会发现,原来,多么稳固的状态都不是不可改变的,这种改变就那样潜移默化着,也不可逆转着。

就如同女王,她会因为不经意的举动让女仆误解了,而追至门边向她解释,以不让她感到难过。这是从前的女王绝不会留心的事情。她自己琢磨着改变的原因,意识到这种体谅正是来自于她读的那些书,让她对人类情感的了解更加深入,让她更能够换位思考,更具有同理心。“书真是奇妙。”她说。

当她在阅读大量作品后,反过头再去读初时让她很难卒读的艾维·康普顿-伯内特作品时,却发现她在其中读到了不亚于读勃朗特姐妹的巨大愉悦感。

书果然奇妙,阅读果然奇妙。

4.

这是英国作家艾伦?贝内特所著的中篇小说《The Uncommon Reader》。

从书籍的角度来说,女王与我们一样,都是普通读者,因为书籍是漠然的,高傲的,不会对任何人惟命是从。“文学都有一种高傲的味道,根本不在乎它们的读者是谁,也不在乎有没有读者。所有的读者都是平等的。”

而从身份的角度来说,她又是不普通的,她不是平民,过了一辈子与众不同的生活。于是这本书被翻译为《非普通读者》,才让我们感到那样贴切。

想到身边很多人曾说,帮我列一个文学阅读的书单或阅读建议吧。我总有些不知道如何下手,每个人的情况不同,而书海浩瀚,自己读的都不及九牛一毛,怎么去推荐呢?

这本《非普通读者》却给了我们一个思路,如果你认真阅读的话,会发现,女王的阅读经历,恰恰是一个完整的路径,让我们在任何阶段,都能看到自己的影子。从一个阅读者的角度来说,这些经历从逻辑上与每一个读者的经历并没有相左之处。

第1阶段:未知· 无从得知

“她从来对读书就没有多大兴趣。当然,她也会读点书,但喜爱读书可不是她做的事。”

很多人觉得自己对文学作品没有兴趣,恰恰是没有遇到一本好书。女王若是在第一次还书的时候,又借了一本枯燥沉闷的作品,她或许就会觉得读书无非与工作一样,也无从得知读书是如此美妙的一件事。

第2阶段:入门 · 诚惶诚恐

“在刚开始读书的时候,女王有点诚惶诚恐,紧张不安。书的无情无尽让她穷于应付,不知道如何前进。”

她读书同样没有体系,就凭感觉一本一本不断地读,有时候甚至几本书一起读。这跟很多计划读书的我们心态一致,我们做出每周读本书的决定是那样简单,但真正去选择第一本读什么,第二本读什么的时候,却常常犯难,纠结什么样的顺序才更正确。

但读书哪有什么正确与错误,书就是一片未知的领域,我们要做的,是实打实去开疆拓土,行动而已。

第3阶段:渐入佳境· 有意积累

“过了一段时间,她开始记笔记了。她在阅读时总是手里拿着支铅笔,不是要写读书笔记,仅仅是摘录她觉得好的段落。”

你看,不论是谁,知识的积累,总是通过一支笔,一个本子,来镌刻到我们的记忆里。

第4阶段:轻车熟路 · 开始输出

“这样过了一年之后,女王才尝试偶尔写下自己的感想。渐渐的,笔记中对书的评论增加了,同时她也更加自信了。”

她开始在阅读中输出自己的想法,这些想法,形成自己的文学评论风格。

第5阶段:融入生命· 输出升级

“随着时间的推移,女王逐渐有了自己的判断。女王开始长篇大论地探讨问题,记下的想法也越来越多。笔记本不断增加,涉及的领域也更加广泛。”

对书的好坏的判断,是以大量阅读为基础的,只有读到了一定的量,才会形成自己的喜好,不管是判断抑或是喜好,都是一件非常主观非常个人化的结果。

第6阶段:读者 ·作者

“女王意识到,去世以后,她将只会活在人们的记忆中。一直高高在上的她将会变的与她的臣民一样。读书无法改变这一点——但写作也许可以。”

至此,女王开始尝试另一种活法,在她80岁的时候。

或许读书大大丰富和改变了她的生活,也让她有了更多的反思机会和表达欲望,而她更希望的,是在这个世界,留下只属于自己的声音。

这就是一个读者,资深读者,在读书路上的寻常路径,至于阅读的内容,只要你选定了想要深耕的领域,选定第一本书,在读书的过程中,就会发现,书中总会提到或引用同领域优秀作品,一本一本读下来,总会累积出庞大的知识体系。


5.

阅读这件事如此重要,不管多晚,总要开始,开始之后,也唯有继续。

读者是这样一个美好的称谓,这代表了你的态度,你的立场,你的品味,你的价值观。

很多人说,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人们阅读方便了太多了,各种公众号、自媒体,想阅读随时随地。很多人说,谁还看书啊,网上什么都有。

但这却也让我们被裹挟着,来到了一个满屏标题党的时代,不信翻翻我们的朋友圈,让人们兴奋的是哪些内容?某渣男明星的情史、某知名公知的“猥琐”访谈……

在豆瓣上看到网友吉尔齐亚的观点:各种狗血标题公众号的泛滥,让世界退回到了一个老太太们蹲在大树下,东家长李家短议论小道消息的时代,所不同的是,越来越多的本该吸收文化精髓的年轻人,却把自己变成了在朋友圈传递小道消息的老太太们。

深以为然。

书里书外,如此相似。在《非普通读者》中有一个片段。

女王问司机:

“你平时读书吗?”

“有机会的话我会读的,陛下。不过我好像一直都没时间。”

“许多人都这么说。我们要找出时间来读书。比如说今天早上,你要在市政厅外面等我。这时间就可以用来阅读。”

“我要看着车子呢,陛下。这里是英格兰中部,到处有人故意破坏东西。”

将女王送到目的地后,司机在车周围巡视一圈,然后在车内休息。阅读?他当然读了,人人都读的。他打开车里的小杂货箱,拿出《太阳报》读起来。

所以,你看,这本书一定要认真去读,才能够读到那些诙谐通透的句子背后,总让人会心一笑的那些不露痕迹的讽刺。


 标签:小说  阅读  读者  外国文学  
1298 1

我来评论

尚未登录,不能发表评论!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