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生豪,世上最会说情话的人

尚书网

2017-08-28

朱生豪和宋清如这一对佳偶,是嘉兴老乡。

朱生豪,大翻译家,一生“北没有过长江,南没有过钱塘江”,32岁英年早逝。他短短人生却翻译了31部莎士比亚戏剧,被誉为中国莎剧翻译第一人。

朱生豪和宋清如,一个是穷小子,一个是大家小姐。他们是杭州之江大学大学校友,她比他晚三届,他比她小半岁。

两人因诗相识,因诗相知,因诗相爱。

他很矜持又很浪漫,每两三天给她写一封情书。

大学的从相识到相聚只有一年,此后十年,聚少离多。

她送给他一支笔,就是用这支笔,朱生豪翻译了180万字的《莎士比亚全集》,给她写了540多封情书。

七夕佳节,没有什么“狗粮”比得上这本《朱生豪情书》了。

在一个周末的上午,我来到位于嘉兴南湖旁梅湾街的朱生豪故居,这一带现在已经开发成了定位高档的餐饮区,那些新修建的富有江浙水乡韵味的民国式的建筑,让我忽然回忆起了南京的民国建筑群,那是在1912的种种,深夜里那些醉生梦死的镜头,对面总统府前的法国胡同大片大片的脱落着已经枯黄的叶子,回忆起来就有一种逝去的美。

嘉兴很小,人也不多,所以这里的市井也看起来萧条一点,只有蓝山咖啡旁的停车位已经趋近饱和,其他的大多稀稀拉拉的坐着一些客人。
南湖,或许对于有些人来说,更有一些革命的意味,而在我眼里,这里有的只是一些古迹,除了朱生豪故居外,还有曾担任民盟中央主席的沈钧儒故居,甚至还有韩国临时政府所在地。

这本书《朱生豪情书》就是在梅湾街的朱生豪故居里购得的,由朱生豪的儿子朱尚刚整理编辑。此前宋清如先生也曾编辑过一本书信集,并且有美妙的书名《寄在信封里的灵魂——朱生豪书信集》,可惜,由于印刷较少,笔者一直没能购得这本书。朱尚刚在“编后记”里说,《寄在信封里的灵魂》中,宋清如因为顾及一些私人感情问题和一些“可以理解的原因”,对原信件删节较多。因此相对来说《朱生豪情书》则比较全面完整的记录了一个”恋爱中的莎士比亚”。

莎士比亚是浪漫的,朱生豪也是浪漫的,据我统计,在本书所录入信件中,朱生豪光对宋清如的称呼就多达至少62种,包括“宝贝”“小姐姐”“小亲亲”“傻丫头”“傻子”“DARLING BOY”等称呼;而在每封信的结尾处,他对自己风趣的自称更是达到了至少113种之多。在现实生活中沉默寡,极不合群的朱生豪在恋爱方面却是极端的高手,即使是书写相同内容的文字,也不会让你看着有重复的意思,在名称这样的细节方面同样处处注意,力求让自己心爱的人感受到自己对她的重视,不断变化的称谓其实在营造两人之间亲密的氛围上是相当有用的。不信大家可以试试(如果你的爱情里还有信件这样的东西的话,PS:电邮也算哦)。

朱生豪对宋清如的爱甚至有一种清教徒式的爱,在大部分时间里更像是精神上的恋爱,他们交流诗歌,文学,电影的种种,而真正在一起的时光只有“两年半的夫妻生活”(朱尚刚语)。当时,宋清如在杭州之江大学念书,朱生豪则在上海《中美日报》工作,一有时间,朱生豪就趁着周末去杭州看完宋清如,这是一场异地恋,如今的很多人都不相信这种恋爱能长久,或许是彼此都不那么的爱着对方吧。而对于朱生豪来说,他是一个纯粹的“宋清如至上主义者”。这比他去做一个伪社会主义者要容易的多。

在一封信中,朱生豪给宋清如“规划”了几条路,其中一条觉得很超前,现在的内地大学生大抵也是做不到的:停学一年,作一次远程旅行,几次小旅行。我一直很欣赏懂得旅行的人,旅行不是旅游,不是去休闲娱乐的,而是去增长东西,获得知识的,一场旅行下来你往往能决定你此前犹豫不决的事情,而朱生豪如此的劝导,对我来说也是很受用的。最好留下你工资的30%来旅行,至于买房买车这种东西其实可有可无的,会有的话总归是会有的。

他信中的句子,更是情谊浓浓,不信我们来读一读:

  • 醒来觉得甚是爱你。这两天我很快活,而且骄傲。你这人,有点太不可怕。尤其是,一点也不莫名其妙。

  • 我希望世上有两个宋清如,我爱第一个宋清如,但和第二个宋清如通着信,我并不爱第二个宋清如,我对第二个宋清如所说的话,意中都指着第一个宋清如,但第一个宋清如甚至不知道我的。要你知道我爱你,真是太乏味的事,为什么我不从头开始起就保守秘密呢?

  • 为什么我一想起你来,你总是那么小,小得可以藏在衣袋里?

  • 我渴想拥抱你,对你说一千句温柔的蠢话,然这样的话只能在纸上我才能好意思写写,即使在想像中我见了你也将羞愧而低头,你是如此可爱而残忍。

  • 不要愁老之将至,你老了一定很可爱。而且,假如你老了十岁,我当然也同样老了十岁,世界也老了十岁,上帝也老了十岁,一切都是一样。

 标签:文学  情书  朱生豪  民国  书信  
1703 3

我来评论

尚未登录,不能发表评论!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