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有何欢,死有何惧——母子共读《天蓝色彼岸》

沈逸帆 张薇

2017-09-01

网购了《天蓝色彼岸》给孩子,这本书从孩子的角度叙述死亡,没有幽暗的色彩和情节,原来死亡可以如此轻松。小男孩哈里车祸死亡升到天堂,但没有马上轮回,因为心怀生前没有完成很多事的遗憾,他以幽灵之身重返人间,就是想对姐姐道个歉,想知道没有自己的学校有什么变化,甚至想象着自己的座位上堆满了纪念的鲜花、横幅等等。

但是没有他的学校似乎没有什么变化,除了教室墙壁上一些怀念他的作文,他的座位、他的大衣挂钩、他的柜子都换了主人。原来,死亡的只是他,生活还在继续。

死亡,是人生不可避免的一个真相。从孩子小时候开始,我就不停地告诉他:生命只有一次,没有返途;死亡是最突然的彻底的消失,不能像童话里的白雪公主,王子的吻驱散不了死亡的阴影;因死亡是每个人最终的归宿,人要珍惜生命,我们不过是一根会说话的芦苇;珍惜当下,珍惜与每个人的缘分。即使存在轮回,一家人也未必会到一起,轮回后也许互不相识。

活着多么好啊,一阵风吹过你的脸,很平常的感觉。但作为幽灵,看得见风,但感觉不到风。哈里看见他的好友和他的对头踢球,看见他爸爸在墓地徘徊,他用幽灵的手拉住爸爸,但爸爸没有任何知觉。

如同安妮宝贝在书的序里所说:生前的一切语言、行动,都是为肉体服务的。对于亲爱者,活着的人,并不会因为死亡,就遗忘所有的记忆和印象。

一直深深记着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的一句话:死亡不是生的对立面,而是作为生的另一面而存在。《约翰·克里斯朵夫》里,罗曼·罗兰这样诉说对逝去者的思念: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故人的大门,时间到了,门开了,爱人用褪色的嘴唇微笑(大意)。

消失不是生命的终结。没有遗憾的死亡,应该是幸福,就像哈里一样,他完成了所有的心愿,融入了天蓝色的彼岸。他的重生。

他还在学校,还在足球场上,当然是在相片和记忆里。

像所有坦然走向天蓝色彼岸的幽灵一样,他是欢喜的。他知道了生命要开始又一轮循环,也许他能够成为一个新生儿去自己的家。

 孩子的文章:永远的天国——读《天蓝色彼岸》

人死后会去往哪里?这个问题千百年来一直困扰着人们,从西方的“天堂”到中国的“阴曹地府”,对人死后去处的猜测从来都没有停止过。

《天蓝色彼岸》用童话的形式解说了死,描述了因车祸而亡的小男孩哈里在天堂排队登记到与小鬼阿瑟逃往人间,到自己原来的住处与姐姐道歉,他完成了生前所有没有完成的事,最后来到天蓝色的彼岸接受轮回。他说:“再见、爸爸,再见,妈妈,再见,雅丹(姐姐)。我非常、非常爱你们,比我能说出来的还要爱你们。”他就这么去了。

生命是一个循环的过程,就像树叶。树叶落了,化为养分,第二年又长出来,不过位置不同,样子也变了。人与人之间最大的区别,不是富贵与贫穷,而是对待死亡的态度。他们对待死亡的态度,恰恰决定了他们对待生的方式,至少在死之前回忆起一生,觉得没有白活,然后就像迎接老朋友一样,从容面对死亡,这就够了。

孩子两年后文章:人生的终点----读《天蓝色的彼岸》

人生会有终点,即死亡,而在这之后又会发生什么呢?这一直是一个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佛教认为,人死后会接受公平的裁决,若行善广大就会升天成佛,若多行不义,则被打入地狱。而这本书,就是用童话的形式解读死亡的含义。

它讲述了一个小男孩与姐姐吵架后赌气出走,却遭遇车祸不幸身亡。他灵魂来到一个他眼中的“天堂”,和一个小鬼亚瑟相遇,亚瑟带他重回人间,却发现无法与这个世界相接触,似乎隔着一层玻璃,只能看,却无法改变任何事物。他去了自己的学校,以为会看到一片哀悼的景象,却发现除了墙上几篇讣文,自己似乎从没有存在过,自己的墙柜、课桌、都已经被他人所用。在故事的最后,他去和自己曾经的父母告别,走向了天蓝的大海中,迎接新的开始。

这本书在世界上的销量一度超过《圣经》,不仅是它新颖的题材,还因为它是一本写给大人看的童话。

在书的扉页上,有一行大字:“不要在入睡前留下任何遗憾,因为你今天一旦躺下,明天可能就再也起不来了。”我觉得这句话是十分残酷而又颇有深意的。许多人喜欢将问题留到明天,想着:明天再做,明天再做,明天再做……,若是你明天再也不能够去做了呢?书中,对于在死亡登记处有这样一段描写:一个秃顶的男人叫着:“我必须回去!我的炉子上还烧着水呢!”一个老太婆也应和道:“我也是!我的猫还没喂呢!它会饿着的。而我的存折在床下面,儿子们还不知道,若他们找不到,很可能就被老鼠吃掉!哦,老天!”可他们做不到了,如果没有人来,水壶会一直烧,宠物也会被饿死,存折也会被老鼠啮咬,这对他们来说该多么遗憾!

周国平在书尾处写了一段总评:用童话解说死,描述了灵魂从了断尘缘到转世投胎的过程,教育我们需珍惜生,但不必畏惧死。

周先生曾有个女儿,但不幸夭折,所以我认为他说的还是颇有道理的,却又让人感觉有太浓的书卷气,所以我自己也写了一段评论:

人呱呱坠地时,不带有一毫情感,无牵无挂;而当与世长辞时,也不应有一丝遗憾,什么也不要带走。人与人之间最大的区别绝非生死,而是对待生死的不同态度,不必为生而庆贺,也不必为死而难过,只要没有遗憾便足矣。

妈妈点评:

两年前,我和孩子同时写下了《天蓝色的彼岸》观感,当时他11岁,小学五年级。现在,初二。中秋节前一天,他们学校一同龄孩子自戕身亡,突然的恐惧让孩子震惊,原来死亡就在身边,而不仅仅在书本上、文字里。中国式的教育,导致学校没有对孩子们进行任何形式的心理安慰和引导。那一天,我从自己孩子闪烁的眼睛里看见了悲伤和迷茫。放学一路上,我不停对孩子说:要敬畏生命,活着,不仅是一种存在,更是一种责任,冲动地放弃生命是自私的,等你长大后,你会发现小时候让你无法忍受的东西,是多么微不足道。死亡的真相就是:死去的人失去了整个世界,世界则只是失去了一个人;我甚至把《芙蓉镇》里秦书田说的话告诉孩子:不管什么情况下,要像狗一样活着。作为母亲,我听不得孩子们惨痛的事件,那让我的心都颤抖。

  很庆幸孩子很快从灰色情绪中走出,在一次当堂作文中,他重新写了两年前看过的《天蓝色的彼岸》观感。我很高兴看到他的成长,思考渐深,2年的时间让他有了自己思想,以更坦然的态度对待生死,人生质量要不留一丝的遗憾,平静安宁。


 标签:童话  必读  外国文学  成长  死亡  生命  重温经典  
1890 5

我来评论

尚未登录,不能发表评论!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