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运潮起潮落,回不了家

毛毛

2015-11-29
       英国著名女作家,大英帝国女爵士勋章得主A.S.拜厄特的重要长篇作品之一《孩子们的书》,入选2009年布克奖五部决选作品,和《占有》一样,拜厄特在《孩子们的书》中再次展现了她的博知广识和写作天赋。《孩子们的书》以华丽优美的语言、盛大的场景,将一曲世纪末史诗浓缩在一场巨大的悲剧盛筵之中。
       对于一个对A.S.byatt有偏爱的人来说,她的每一本书都如晨曦如晚霞,任何时候都令人无限遐想。 
对于一个的A.S.byatt不那么偏爱的读者来说,读她有一定难度,但读她却是一种品质:读文学作品的修养与品质。一定去读她的两本书:
一是〈占有〉(possession),一是〈孩子们的书〉(The Children's Book)。 
读A.S.byatt的味道,与读金庸的味道不 样,与读南派三叔的味道也不一样。 
余华的味道,在麦克尤恩、阿乙的故事能能闻到。《Olive Kitteridge》的味道,在艾丽丝门罗的好几本书里都能闻到。 
没有人的味道与A.S.byatt相同,甚至相近。她的味道是唯一的,甚至是绝对的。 
       有一个很普通的词,“长”,总被A.S.byatt一遍一遍提前。她对记者米拉?斯托特说:“我所有的人物都写很长的句子。我喜欢那些对于如何通过思想组装世界感兴趣的人们。” 
在A.S.byatt眼里,莎士比亚、邓恩、亨利?詹姆士、柯勒律治、布朗宁和她的偶像艾瑞斯?梅铎都是此类人。他们的句子都很长。 
书也很长。 
       所有无论是《占有》,还是《庭园少女》(1978)《平静的生活》(1985)《巴别塔》(1996)《吹口哨的女人》(2002),都不短。 
她的书都像一棵棵大树,每一个枝桠上都有一串果子,每个果子里都有一串故事…… 
       2012年秋天,在北京一个平静的院子里,见到神往已久的作家。 
       她比我印象中稍微老一点,没戴帽子,脸色略显疲惫(上午刚去长城),穿一件普通外套,但很自信,温和,爱,雍容富贵,像女王座前的一位学士。 
       她嗓音很不高,卷发灰里带棕,有点乱,不像那张摄影师拍摄的那般段长。脸上有不少皱纹了,笑起来有酒涡。哦,她约略有点胖。 
      但她眼里很安静,很智慧,充满力量和慈爱。 
      她又一次提到了她的长句和长文。但丝毫不绝望。 
      A.S.byatt的小说只有一个主题,一个关键词:绝望。
      作为自己最重要的两本书之一,《孩子们的书》可以说将这一主题写到了及至,A.S.byatt味道的及至。 
      这本书比《占有》还长,故事比《占有》也更宏大丰富。 
      故事开始于世纪末的一天,一处博物馆,馆员凯恩家的儿子朱利安和他好朋友汤姆,发现了藏在馆里的流浪孩子菲利普。 
      凯恩将菲利普安排到汤姆家里。汤姆是家里老大,她妈妈一个童话作家,她的的梦想个每个孩子写一本童话,一本可以陪伴终生的童话。汤姆还有六个妹妹和弟弟。 
      他们在这座威尔伍德老庄园,群山角落的世纪末老庄园慢慢长大,都像他们的妈妈一样,谁不想有一个霞光四射的未来呢? 
      但流浪孩子菲利普暂时还没有梦想,但他不属于这里,他属于帕彻斯庄园——另一座破败的庄园,一座没有人气、只有陶泥之气的庄园。 
梦想与未来,每本书都要探讨的话题,像无边的潮水一样慢慢展开,像绝望的世纪末一样慢慢展开。 
      菲利这一条线是最精彩的线,他天生注定会成为一位陶艺大师,天生注定要将已经完全破败的庄园修葺一新,天生注定会成为一位德高望重的乡邻。 
      但是到了A.S.byatt的笔下,没有天生,没有神意,只有必然破碎的命运。 
       即使A.S.byatt总想在绝望的句子末梢留出一个又一个响铃般的音符,以挽留梦想绝望的破碎,但世纪末还是来了,走了,城市大了,庄园更旧了,世纪大战也开大,一千人一万人都死了……
       命运来的时候,像涨潮;命运碎的时候,像退潮。
       人都没有任何办法。 
       汤姆自杀身亡。 
       老二多萝西的梦想是做医生,可他见得最多的却是死亡。 
老三菲丽丝发现自己竟然不是妈妈的女儿。关于自己和生命的来源,西方人会追问终生。但是当你发现你追问的竟然是一个错误命题时,年怎能不疯癜?你看到疯癫的主人公,又怎能不伤感? 
       老四海达最喜欢当巫婆,可她怎么也想断不准自己的命运竟是…… 
       老五弗洛里安有一天,发现自己的生身之怀,竟然不是母亲,会怎么想呢? 
       我一直以为,老六罗宾应该是最后一人,也该是最后一个死去,可是不是。 
       还有老七,小儿子哈里,他最后一个来到人世间,但他离开却很早。 
       当读到死神叹息着带走哈里的灵魂时,你除了流泪还能做什么呢? 
      朱利安的一条线,就像丝线那样细,注定是一个衬托。线索的断,戛然而止,无声无息。 
      红楼梦里低低地唱:“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于是你也就知道,你在读的是魂断何处之曲了! 
 

附: 建议喜欢这本书的同学,顺便读一读伊夫林?沃(Arthur Evelyn St. John Waugh)的《故园风雨后》(Brideshead Revisited)。译林将其译作“旧地重游”,私以为味道没有出来。 


       A.S.拜厄特,英国著名女作家、文学评论家。1936年8月24日出生于谢菲尔德。先后毕业于剑桥大学、牛津大学,1972年起在伦敦大学学院教授英语文学。1983年辞去教职专事写作,同年成为英国皇家文学协会会员。1990年,获颁大英帝国司令勋章。1999年,获颁大英帝国女爵士勋章。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占有》《天使与昆虫》《传记作家的故事》《孩子们的书》等,以及《蜜糖》《马蒂斯故事》等多部短篇小说集。1900年出版的代表作《占有》荣获布克奖。2009年出版《孩子们的书》。

 标签:英国  童年  文学  命运  翻译  
4226 0

我来评论

尚未登录,不能发表评论!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