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方:作家应当承担起记忆的责任

新华网

2016-10-12

方方近照。(出版方供图)

近日,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了方方的长篇新作《软埋》。这部近二十万字的小说,讲述了一个被“土改”彻底改变命运的女人的故事。有别于以往的作品风格,《软埋》为读者带来一种全新的阅读体验。

“这个女人一直在跟自己做斗争。”小说开篇这样写道。故事情节并不复杂:女主人公丁子桃因“土改”而彻底改变命运,从一个乡绅儿媳成为一个勤勉保姆,从一个失忆女人变成一个沉溺于往事没有知觉的植物人。而在与记忆平行的现实世界里,她的儿子吴青林为解开母亲的心结和自己的困惑,在探寻真相的过程发现越来越多令他感到震惊和压抑的历史往事。但他感到无力承受复杂的历史纠葛,最终选择了逃避和遗忘。

《软埋》的故事跨越了五十余年,其间夹杂着伤痛和宽容、失落与满足、刻骨铭心的记忆与不可挽回的遗忘不断交错、碰撞。

方方说,“土改”的时间虽然不长,但曾极大影响了整个中国社会的生态。无数人因其改变命运,每一个经历者都有着难以名状的悲欢苦乐。为了不再让后辈背负伤痛,很多人不愿意记忆、述说当年的经历。而方方以其特有的犀利、冷静,追索、再现这段历史中发生的个体故事。

什么是“软埋”?

“软埋”的书名及故事源自方方朋友母亲的经历——一位皮肤白皙的老太太,当年只身从四川逃出,出逃途中孩子死在自己身边,后来给人做保姆而得以风平浪静地生活。朋友说经常听到母亲在半夜里喊疼呀疼。疼的地方在背部,当年被枪托打的。两年前,朋友的母亲去世了。火葬时,她为母亲买了一口上好的棺材。很多人都无法理解,觉得她这样做毫无意义。朋友却说一定要满足母亲的愿望,因为即使是得了老年痴呆症,母亲仍然多次清晰地表达说:我不要软埋!

“突然就被‘软埋’这两个字击中了,心里顿时像是有什么东西在燃烧。那一整天,我都在想这两个字。我仿佛看到一个黑洞,深不透底。永远有人想要探究,却也永远无法探究清楚。”方方在后记中写下当时的感觉。

什么是软埋?有些人不入棺椁直接被泥土埋葬,这被称为“软埋”。按照民间的说法,软埋之后是不能转世的。小说中,方方赋予了“软埋”另一层含义:一个活着的人,忘却过去,忘却自己,无论是有意识地封存往事,还是下意识地拒绝记忆,也是软埋。

《软埋》中写到一句话——“忘记不见得都是背叛,忘记经常是为了活着”。方方认为,对于历史造成的伤痛普通人是可以选择忘记的,这是很自然的,因为只有忘记了他们才能好好生活。但历史学家、作家应当承担起记忆的责任,为来者讲述曾经发生的事。

方方透露,《软埋》的创作过程一波三折,前后跨度长达三年,不仅书稿本身反复打磨修改,创作期间她又被一场飞来的“官司”烦扰缠身,被迫暂停了一段写作。不过个性率真坦荡的方方仍克服了诸多困难,于2015年9月底完成了这部小说。

《软埋》有一股地火般的“内热”

熟悉方方的人都知道,她的很多作品如《武昌城》、《民的1911》等一直关注现当代历史题材,她也善于在历史情境中展现对人性的探索,对情感、信念的观察和思考。

如果带着阅读方方以往作品的经验,会明显发觉《软埋》的不同。“悬疑、巫气蒙蒙”,这是评论家白烨的直观感受。他认为《软埋》是方方的一次突破,她站在文化的立场上不断打捞历史,又拷问历史,呈现了被遮蔽与尘封的真相,“方方以小说的方式描写的历史,具有史学家的品格,胜过很多历史著作。”

“《软埋》是对我们的历史记忆展开重新思索的一部作品。”作家格非评价,小说虽然是写历史的内容,但将其放在了当代的具体生活环境中,所有历史都与当代人的意识、情感发生着关联,这种处理消弥了距离感。格非特别赞赏了小说的结构,尤其是悬念设置的方式,不仅创造了极大的写作自由也对读者有巨大的吸引力。文学评论家潘凯雄将这种精巧的结构称为“迷宫”,读者不仅不会被“迷宫”所累,反倒能由此领悟到很多。

“这部小说有一股地火般的‘内热’。但作者并没有让它冲出地表来灼伤读者,而是把它压住了,使它成为一部艺术品。”《人民文学》杂志主编施战军是《软埋》最早的读者。他评价很多作家追溯过去的时候总抱着揪着历史算帐的态度,这很可能使一部小说变成社会历史认知的资料,而不是文学作品。“《软埋》并不是要去清算历史,而是对活着的人的巨大的爱意。它透光、透气,给人以某种希望。”

对此,方方也坦陈,从来没打算写一个只是站在“受害者的立场”去控诉的小说,作为作家不能简单地站在任何一方去理解这场“土地改革运动”。“站在每一个人物的角度说话,而不是站在写作者自己的角度去说一厢情愿的话。我的这部小说,只是想通过人的命运或那些导致命运转折的细微事件,来提醒人们,我们曾经经历过什么。”

 标签:长篇小说  女性  斗争  命运  母子关系  
2144 4

我来评论

尚未登录,不能发表评论!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