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朽的父子情

卢十四

2016-01-11
在我很小的时候,就断断续续的在诸如《故事大王》之类的杂志上,看到零星的《父与子》转载。正如真正的音乐爱好者会选择购买整张专辑而不是鸡零狗碎的下载MP3,我也对《父与子》的全集觊觎已久。

前两天终于在当当买到这本书,当天下班的公交车上,我便开始埋头苦读。对我们这辈80后的人来说,很多文艺作品都已经带上了符号的色彩,重温起来,就具备了双重的意义:一层当然是正常的欣赏;另一层,则是怀旧。这两层意义的叠加,总让我们在很多老影视、老书籍面前流连忘返:诸如83版射雕之类,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其实,我很怀疑很多此类“经典”如果是本世纪的产品,是不是真的还能那么打动人心。但是,那已经不重要了。所谓经典,就是让我们用十年前的眼光,回味十年前的作品。

那么,首先要做到的,就是找回当年那颗单纯的心。

很高兴,在翻了三四页以后,我已经完全的找回了状态:儿时让我捧腹大笑的作品,今天看来还是那么妙趣横生。我低着头,忍不住在公交车上闷声嘿嘿的边看边笑。

其实,最打动人心的,不是那些记忆犹新的作品,也不是那些以前从未见过的作品,而是那些本来已经即将遗忘可是看到之后猛然回忆起来的部分。那些东西曾经如此强烈的打动过我们,却不知何时,悄然的在岁月的流逝中渐渐淡去。如果不是在今天重新看到他们,也许明天我就永远想不起来了。——而那些貌似完全陌生的作品呢?“也许我以前看到过,也许昨天它还在我脑海的某个角落里……”我默默的想着。

这些珍宝的无故流失,不可避免,却又多么可惜。所以,当他们从沉睡中再度被唤醒,那份欣喜真的让我激动得要跳起来了。

扯得远了,继续回来说《父与子》:那位肥胖、谢顶、平凡无奇的父亲,是多么可爱的人啊!我们可以很滥俗的说:他从不用长篇大论来教育孩子,而是身体力行的和他做朋友。他有很多缺点,并不完美,可他却那么富有童心、爱心……没错没错,这样的调调儿的确很滥俗。正如爱情的故事多半也很滥俗一样。世界上总有那么些东西其实没什么新花样,但每每具体演绎起来,却总能给我们带来永久的感动:比如爱情,比如亲情。所以,滥俗的爱情故事在高手笔下总能让人落泪;平凡的父子深情在卜劳恩的画纸上显得那么伟大。

理论上说,写到这里,为了充实文章,我应该举出点实例。而且这样做也很简单。但是,我觉得那实在没有必要。阅读的快感只能从作品本身获得,而不是靠我这篇几乎毫无价值的评论。

“温情”,这是本书的前言一再提到的一个词。而我也确确实实的感受到了温情。在这个寒冷的冬夜,当我捧起这本《父与子》,却觉得一股绵延不绝的暖流缓缓温暖着我的胸膛。是啊,我们这个时代并不缺少暴笑。以漫画而论,《蜡笔小新》的拙劣和《加菲猫》的恶搞或许会让我笑得更加夸张。可是,温情呢?那种打动我们内心深处的力量似乎已经久违了……在这个冷眼如针的时代,在这个充满反讽的时代,在这个幽默越来越冷、越来越黑的时代,我们是否在不知不觉当中,眼睛里再也流露不出那种充满爱心和智慧的眼神?

恩,几米或许是一种特例吧。这个台湾漫画家以其一贯的脉脉温情打动了无数小资男女的心。那么,“温情”的火种是不是就由他在当代传承了呢?至少我觉得:几米始终在刻意的追求、维护着那种“温情”的感觉,小心翼翼、机关算尽,唯恐有失。所以,在这种状态下,几米是永远幽默不起来的。反观《父与子》,那份挥洒自如、机智从容,绝非几米可以相提并论。《父与子》是面色红润,声如洪钟的;几米是多愁善感,顾影自怜的。二者最大的差别,恐怕就在这三个字:生命力。

当然,拿几米来类比卜劳恩,的确有点不伦不类。我忍不住插句闲话:台湾的很多畅销书作家,仿佛都有这个特点,——善于营造小情调,却又过于营造小情调。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失之于矫情。几米、痞子蔡、更早一点的张晓风,莫不如此。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样一种文化传统呢?这或许可以是另外一个话题。

《父与子》中有一类主题频繁出现:儿子受到了伤害和威胁,每当此时,那位平凡的父亲就会爆发出无穷的能量,象一头发怒的雄狮,奋不顾身的保护儿子。平凡人逞勇,当然会闹出很多笑话,漫画的笑料自然也就充沛。而当我在公交车上看到这样的作品,展颜之余总觉得眼眶发胀,——我想到了自己的父亲。

是的,我相信:每一个读到《父与子》的成年男人,都会不由自主的想起童年,想起曾经如山一样给我们保护如今却垂垂老去的爸爸。

小时候,我喜欢对着爸爸的肚子猛打猛撞。他却笑眯眯的任由我踢打,岿然不动。小时候,每当遇到困难挫折,我的第一反应就是找爸爸……而那个强壮的、神奇的、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爸爸,总能在轻描淡写中帮我解决所有天大的难题。当我逐渐长大,爸爸已经罩不住我的时候,我才慢慢感受到:他的强壮往往是由信念,而不是肉体来支撑;他的轻描淡写往往是精疲力竭时,咬紧牙关的不露声色。

一个成年男人,只有当他读懂了自己的父亲的时候,才可能真正成为一个男人;只有当他自己成为了父亲的时候,才真正算得上一个男人。

而首先,我们应该感谢:上天赐予了我们一位伟大的父亲。

顺便谈一下:《父与子》的精华几乎全在前半部分。灵感总有枯竭的时候,这本书的后半部分明显构思粗糙、内容雷同、笑料肤浅、水准下降。——当然,这已经无损于《父与子》的伟大了。

最后,让我们怀念一下《父与子》的作者,伟大的德国漫画家卜劳恩:他出生于1903年,原名埃里西.奥赛尔,幼年随家人迁居卜劳恩市,后以该市名称为笔名。1934年到1937年,他创作了不朽名作《父与子》。1944年,因纳粹迫害自杀身亡。他本人于1931年拥有了可爱的儿子克里斯蒂安,成为父亲,——那一年,他28岁。
2115 1

我来评论

尚未登录,不能发表评论! 【登录】

评 论

蔡昕雨
2016/7/9 18:36:17

这本《父与子〉.虽然没有语言,但是这不朽的父子之情,令我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