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女孩的心中都有一只小魔鬼,有时它想出来吹吹风

文煜

2018-03-06

当二十四岁的我读完《女孩们》的时候,这段属于十四岁女孩伊薇的青春,让我内心已经疲软到几乎丧失知觉的那一部分,又变得敏感起来。因为也曾在少年时期无知过迷惘过,也曾迷恋过当时看起来,很酷很与众不同的东西。所以故事的主角伊薇那样的青春,尽管愚蠢、危险,但是我可能会说,我理解。

在至关重要的人生关卡,在急迫的渴望成长的时候,每个女孩都有可能走向某种毁灭。

伊薇生活在70年代的美国,那时嬉皮士运动正如火如荼,小镇上的年轻人似乎都以可怖又乡村的方式自杀了。大麻、皮卡车、刺青和异性朋友成为了青春期里用来显示自由、证实成熟的标签。十四岁的青春期少女伊薇,尽管家境优渥,却时时感到孤独、迷茫、渴望被人关注。一次偶然的机会,伊薇发现父亲有了其他的女人,年轻且性感,是父亲工作上的伙伴。和整日忙于家事的母亲相比,是截然不同的女人。伊薇心疼母亲,为她的付出感到不值,另一方面又恼怒母亲的无能。而与此同时,她暗恋的男孩,带着怀孕的女朋友离开了小镇……男孩是伊薇最好的朋友康妮的哥哥,一个消瘦高挑的帅男孩。当他离开后,伊薇陷入了新的孤独和空虚中,尽管她和康妮依然勤奋的看美妆杂志,用鸡蛋敷脸,时时刻刻的想要打扮自己以引发别人的爱意,但几乎都无济于事。直到她在广场上偶遇了几个嬉皮士女孩,女孩们肮脏而性感,不屑世俗却处处吸引世俗的目光。尤其是那个最漂亮的黑发女孩苏珊。对于伊薇而言,她们是和康妮完全不一样的朋友,伊薇跟着她们来到农场公社,公社领袖拉塞尔极富魅力,打着爱与分享的幌子,实则是利用女孩们,占有她们的身体与灵魂。女孩们放弃了思考,放弃了自我,全心全意的相信拉塞尔的主张,迷信拉塞尔编造的谎言。农场的男人只是为了在她们的身上发泄生活的压力与打发无聊,而她们却把那当做是爱意。以为自己成为了被追逐的猎物,就拥有了只有自己看的见的幸福之地而沾沾自喜。女孩们被成年男人们利用和玩弄,直到有一天合谋制造了震惊世人的杀人案……五个成年人,一个小孩被凶残的杀害,一面墙壁上,红色的血液画出一颗充满爱意的心。那个时候的伊薇已经成为了“女孩们”中的一员,同样的肮脏且疯狂,但不同的时候,她的注意力不在拉塞尔的身上,而在于苏珊。所以女孩们开车要去“制裁”那些无辜者的时候,伊薇却只是看着苏珊,将注意力放在了苏珊身上,而这一次,苏珊可能感受到了伊薇和自己的不一样,决定赶她离开这辆开往地狱的汽车。

直到很多年过去,伊薇再一次被朋友的孩子问起这件噩梦般的往事时,她本以为会从对方的眼中看到恐惧,但她看到的却是崇拜。那一刻,成年的伊薇仿佛看到了青春期的自己,因为空虚与迷茫,在大段无聊的时间里,盲目的崇拜任何一种不确定性。

故事的结局,成年伊薇在沙滩上看到一个高大的的男性摇头晃脑的向她走来,她想象他会逼近她,举起一块石头砸开她的脑壳,就像她在无次数的噩梦中梦到的锁芯转动的声音,以为下一秒就会有人闯进房间杀死她。迷茫是青春期的通病,但是伊薇却不仅仅是迷茫。关于被欺骗、关于迷失、关于付出身体乃至灵魂,关于兴奋到战栗,关于不确定性,伊薇太了解处于青春期的少年少女们了,知道他们那些意想不到的癫狂,就像知道自己、知道苏珊、知道农场的每一个人,所以对他们,丧失了永远的信任。

这本书的故事很迷人,它讲述了少女伊薇一场失乐园式的灾难。作者的叙事能力如此强大,将少女细小的心绪娓娓道来,用珍珠般的词汇描述她们明丽却迷茫的生活。每一个比喻都用的格外的可爱,这才是“女孩们”的口吻,才是通过她们的视角所讲述的故事。伊薇是如何从一个富家少女,变成了一个走进疯狂农场,在肮脏的狭小房间里对陌生男人献出身体,最后成为距离那场震惊世界的凶杀案最近的证人之一的?答案已经不言而喻。

处在青春期的女孩们,就像处在由脆弱多疑的自我意识熔铸的玻璃罩里,迷茫无措,于是寄希望于被发现。身体和心灵都格外敏感,任何细微的痛苦和快乐,倾注在她们的身上都会加倍。关于被爱,被需要,被肯定,关于不够漂亮,不够聪明的自我认知包裹着那个因为无知所以格外纠结的灵魂。王小波说“ 在我的二十一岁,我一生的黄金时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吃,想爱,还想在一瞬间变成天上忽明忽暗的云。 ”

而我呢?何止是21岁,从青春期开始,我就想要这个世界,想要到无穷无尽。我想成绩更好,想更聪明,我想某天早上睁开眼睛,发现自己变成了高高瘦瘦小脸颊大眼睛的女孩,我想像高年级的女孩那样,穿更个性好看的衣服,仅仅因为无聊就可以讨厌某个人,讨厌某堂课。或者可以在校服上面用蓝色圆珠笔画出一枝妖冶张扬的玫瑰,或者也能够像那些女孩一样在衣袖上用好看的字体,写上我暗恋的那个男生的名字中的“星”字,让别人误以为那是“星空”,其实不过是我的秘密。又或者成为那种从人群中走过,迅速就能吸引别人目光的女孩。甚至,成为别人口中那种“专属于某个男孩”的女孩。

那个时期,我的身边有过那种容貌出众,喜欢惹是生非的男孩或女孩。可能就像是伊薇第一次遇见农场的苏珊一样,当我从那群“惹人注意”的男孩和女孩们面前走过,他们站在一起,也有人蹲着,手指夹着烟,蓝色校服的拉链只拉到一半,像一颗快要拆开包装的糖果。双手紧紧抓着被我环抱在怀里的语文课本,低着头放慢脚步。缓慢是为了不被注意,但脸早已经红了。

那时的我是多么的可笑啊。可青春就是这样,只要身在其中,就无从辨识有多愚蠢,多造作,多矫情。

故事里的“女孩们”,她们是“好女孩”吗?肯定不是。她们是“坏女孩”吗?不一定。如果足够诚实,我们会承认,每个女孩的内心,其实都住着一个小小的魔鬼,无法成为生活的主角,无法被爱更多,平淡的生活,让它几乎溺亡在无尽的空虚感里,所以有时它想出来吹吹风,想做点不一样的事情,可能一不小心,某个随便的决定就铸成了难以挽回的大错。

书里有一段话我印象很深:

我等着有人来告诉自己好在哪里。后来我想,这大概也是农场里女人远远多过男人的原因。那一整段时光,我都花在了准备自己上。那些文章告诉我,生活不过是一间等候室,直到某个人注意到你。那一整段时光,男孩们花在了成为自己上 。

农场吸引的都是怎样的人,为什么在那里女人远远多过男人?

青春期里,女孩们都在花心思取得别人的认可。渴望得到别人的肯定和爱,仿佛只有这样,自己的存在才具有意义。女孩们的心理机制、自我束缚和内心的恐惧感决定了她们需要外界的爱与认可。如何摆脱自我约束的观念模式,某位作家曾为女孩们指出一条独立自主的道路: 我们需要的不是抱怨,不是等待,我们需要的是解决问题。

而《女孩们》的作者艾玛·克莱因似乎也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当男生将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专注于如何成为自己的时候,女孩们也应该这样。



 标签:青春期  女孩  成长  心理学  畅销书  
8684 0

我来评论

尚未登录,不能发表评论!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