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希望这样被爱——《苹果树上的外婆》

刘畅

2018-05-04

我有一个邻居,是读小学二年级的男孩,他妈妈周末才回家,他爸爸研究机器人,每天都很忙,而院子里和小男孩年纪一样大的孩子一个也没有。因为我的工作需要和小朋友打交道,所以我就经常借一些儿童文学书籍给他看,有时也会陪他打羽毛球,玩各种我小时候玩过的游戏,我们玩得开心极了。有时我也会请他给我们的杂志提提意见,他十分热心地帮忙。于是他每天都要来找我,可是我并不能每天都陪他玩。看到他眼中的失望,我内心感到一阵刺痛。

当我翻开《苹果树上的外婆》,看到“安迪”时,我又感受到了这种刺痛。


安迪也是一个小男孩,他没有外婆也没有奶奶。因此,他十分羡慕同学的外婆能与同学一起玩旋转木马;羡慕同学有个美国奶奶,还对同学说“哈啰,警察”。安迪什么也没有,他的父母也十分繁忙,哥哥姐姐都有各自的事情,虽然妈妈也说要陪他去坐旋转木马,但是他知道妈妈会头晕,而且妈妈干活太累了需要休息,爸爸更愿意在周末时打理花园,懂事的他压抑了自己的愿望。于是安迪经常独自坐在苹果树上沉思。

弗洛伊德说过,每个孩子从一出生便受到了伤害。社会的规范、愿望的压抑(各种各样的社会规范都是对个体生物本能的压抑),对小小孩来说都是大大小小的挫折,转化成成长中的一个个心灵创伤。这些创伤一天天累积,犹如一根紧绷的弦,如若不帮它缓一缓,终有一天要断裂。缓解创伤的办法就是玩各种游戏,幻想游戏就是其中的一种。

寂寞的安迪在苹果树上为自己幻想出了一个外婆,带着自己去玩旋转木马,去“魔鬼宫”,去草原套野马,甚至要去印度捕老虎……外婆其实就是“安迪”自己,只不过是安迪内心向往的自己,外化为“外婆”,陪自己玩耍探险。你看,外婆的行为完全是一个孩子嘛,吧唧吧唧地喝汤,过马路不看红灯,甚至还忍不住好奇去拉了车厢里的拉铃绳……不顾及大人任何的禁语。这个向往中的自己比真正的自己更加强大,无所不能,尽情地满足自己日常不能满足的愿望。我们看见外婆出现时经常在织绒绒帽,那可是安迪一直想要的啊;比如那辆神奇的汽车,只要按下一个键,想要什么都会有,这可是件令所有人都垂涎的玩意儿!

安迪在自己的小世界里感到十分满足,甚至把它当做真实的世界。

可是,孩子的心如果总是在幻想中飞翔,无法得到栖息也是不行的。而且这样整日里幻想也是不能被现实接受的。所以当妈妈知道安迪在玩“外婆”游戏时,一再提醒他不要忘记这是想象出来的“外婆”。如果是童话,比如林格伦在“小飞人三部曲”等作品中,就会让这种幻想坚持到底,让孩子的内心达到最大的愉悦。可是我们的作者写的是小说,小说总是指向现实的。孩子总归是要在现实社会中成长的,那么孩子那个内在的、无所羁绊的本能就需要在现实社会中寻找出路,找到自我的位置。在小说后半部分出现的奶奶,就是帮助安迪完成这个任务的。 

隔壁新搬来了一位老奶奶,她虽然贫穷,但是喜欢孩子,十分和蔼可亲。安迪也很喜欢奶奶,帮她搬家具,整理房间,当然有困难也会寻求奶奶的帮助,他们成了忘年交。渐渐的,安迪去苹果树找外婆的次数少了。奶奶为了感谢安迪,烤了李子蛋糕送到安迪家里,还向安迪妈妈使劲夸安迪是个多么好的孩子。这令安迪十分自豪。奶奶虽然没有外婆那么强大,但是在奶奶那里,安迪感到自己被需要,这使他产生了强烈的幸福感。他在现实中找到了自己的落脚点,在帮助奶奶时释放了自己的压抑,而这种方式又是为社会所赞许的,我们相信他的心灵将得到健康成长。

无论是幻想出来的外婆,还是现实中的奶奶,都受到了孩子的喜爱,前者是因为它的想象力,后者是因为它的温暖。当然,要说最令孩子无法忘怀的,还是前者的想象力。

好的童书一定要有想象力。想象力是什么?是让你愿望成真的东西,而且以一种更令你惊喜、更炫目的形式出现。《苹果树上的外婆》就是好的童书。相信那辆神奇的汽车已经在每位读者心中开来开去了,那些野马是不是也时常在心中飞奔呢?作者不可压抑的天性和生命力,全部化成绚丽多彩的想象力,在我们的心中、在我们的周围翻腾翩飞。看到这样饱满的想象力,我的第一反应是:“是不是我的小邻居——二年级的男孩写的啊”?因为这个小男孩很喜欢给我讲自己将来要发明什么什么的,我已经十分感叹羡慕他的想象力了,羡慕他的想象力还没有被压抑。我觉得自己肯定写不出来了,如此接近童年的愿望,如此深入儿童的心理,这也许是儿童文学写作的最高境界了。


这本书其实也很值得成人一读。很久没有看书了,看了这本书忽然明白自己为什么那么喜欢看书,为什么宁愿在周末的阳光下,坐在窗台边看书,也不愿意出门逛街,而且觉得那么惬意。我想,那是因为在书中,我们各种不能实现的愿望全部得到满足,在书中我们重新找回了自己。在城市繁忙的生活中,在商业社会,我们一直在想别人要我们怎么做、要我们做什么,我们要如何满足市场,总之,我们已经很久不问自己“我到底要什么,我喜欢什么,我希望一切怎么样”了。小时候我们压抑自己体谅父母,长大了,我们压抑自己挣扎着生活。于是一生就这么结束,我们真的甘心吗?不,不甘心!但是,如果我们从小就不知如何在生活的空余去寻找自己,那么我们长大以后也会麻木,不知如何找回自己的。所幸的是,我们的孩子可以看到这样的书;所幸的是,有这样的书可以对我们进行棒喝,犹如惊雷!真的很感谢它,在一个繁忙的清晨,在拥挤的地铁车厢里,它让我清醒地认识到这些。

写完这些文字,我告诉自己,一定要找个地方,比如海边,把自己埋在温润的沙堆里,或者让自己漂浮在海水中;比如山涧中,静静地坐在溪边;或者松针丛中、闭上双眼,让自己的心完全静寂下来,找回童年,然后从那一刻继续前行。

我还要找到自己生活中一直想做却迟迟不能去做的事,至少让它们部分实现。感谢这本书!

 标签:亲情  童话  少儿  名家  
2439 0

我来评论

尚未登录,不能发表评论!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