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的幸福——《平凡的世界》读后感

苏州市 吴江区 盛泽中学 王媛
平凡的幸福
——《平凡的世界》读后感
盛泽中学 高二(3)班 王媛



尽管我们大多数都是世界上的平凡到不可再平凡的人,但平凡却是
一种实在的幸福。

——题记



暑假里逛新华书店,却迟迟没有相中的书。当我正要离开时,无意识的用手划过每一本被我看过名字的书,直到我的手被一种特殊的“吸引力”吸住——那是一套大块头,共三本,叫《平凡的世界》。我心里一动,就买下了它。


那是我与它的初遇,是巧合。


后来我上网查的时候才知道,作者路遥先生是茅盾文学奖的获得者。它一开始吸引我,是因为我本身对这种题材的小说抱有别样的情感。
作品取材于上世纪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的近十年间,作者用细腻沉稳的语调诉说着在那片宽厚土地上的人民所品味过的酸甜苦辣,展现着他们的喜怒哀乐。书中的人物都是普通人,都是没什么特长的乡下人。他们没有什么特别的闪光点。面对残酷的现实,普通人要么选择逃避,要么选择自己扛着挨着,直至看见希望。


孙少平是我认为的主角。作者通过对他成长经历的叙述,间接放大了当时青年一代的迷惘与悲伤,他们对生活有着美好的憧憬,可是生活往往作弄着他们。孙少平是其中的典型,作者赋予他许多优良的品质,他并不好高骛远,懂得定位自己,会自学以成才;他分明只有高中学历,却可以与大学生进行思想交流。他生活清苦,他所从事的工作也只是个在现代人眼里有些落魄的职业——“挖煤工人”,但挖煤并没有什么不好,至少劳动最光荣。时光流逝,孙少平内心一直害怕自己会被传统的农村观念所淹没,害怕成为与那些真正被生活放逐的农村人一样鄙陋的人,所以他一直坚持学习,心怀理想,他坦然地生活在那片并不如何丰腴的土地上。最后,孙少平选择了平凡,并乐于平凡。尽管劳动使他饱受肉体上的艰辛,却也给了他无限的精神上的快乐。


作者还塑造了其他经典的人物形象,比如令人敬佩的孙少平的哥哥——孙少安,自信热情的男性精神导师——田晓霞等人。他们都是平凡人,做着平凡到无以复加的事,感受着平凡所给予它们的幸福和痛楚。


我也是乡下出身,因此对“农民”一词抱有特别的情感。在如今城市化愈演愈烈的境况下,越来越多的农民工进城打工。很多自视甚高的城里人都会用眼角余光瞥视从身边经过的衣着并不光鲜甚至有些邋遢的农民工。有一次经历让我记忆犹新:一次在公交车上,一个拿着扁担、戴着草帽的农妇上了公交车,从不整洁的腰兜里掏出两枚硬币投进箱里,我看了一眼转回视线后,却发现对面的一个穿着时尚的年轻人正皱着眉头想躲开走过来的农妇,幸好农妇并未坐在他身旁,这才避免一场可能的尴尬。


自此,我开始思考“农民”二字的意义。中国人口众多,即使城市化进程加快,农民基数还是大得惊人。尽管ZF出台了许多惠农政策,但在许多人眼中,作为农民是没有什么大出息的,就连很多农民自身也希望脱去”农民“这个身份,“农民”这个词汇简直像枷锁一样束缚着他们的行为。可仔细想想,所谓的“出息”,又到底是什么东西呢?难道就是可以拥有最新的电子产品,能够坐在最舒适的写字楼里敲打键盘吗?难道平凡,就不可以有出息,就如此不堪吗?农民的生活、农民的想法、以及农民在土地上挥汗如雨的场景,是如今很多都市的年轻人极难体会到的。


人类并非什么造物主的杰作,也没有什么天生含着金汤匙银汤匙的人一辈子到头都顺风顺水的。世界上大多数人都过着平凡的生活。然而平凡人的一生,需要坚定的信仰,平凡但是不能平庸,可以自卑但是不能倒退。
平凡,对于或许够不着“伟大”的我们来说,可能真的是一种无上的幸福。
(指导老师;赵伟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