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仆的风范——周恩来》读后感

连云港市 灌南县 六塘中心小学 刘颖
    《公仆的风范——周恩来》读后感 
         在台灯柔和而温绿的光线下,我缓缓地合上《公仆的风范——周恩来》一书,这才猛然发觉,竟已是万籁俱寂的深夜。
          “为中华之崛起”,多么朴实,却又是多么铿锵有力的语句。这是周恩来从小立下的远大志向,也是这位革命者一生的光辉写照。 不是吗?少年时代的周恩来,认定惟有多读书、读好书,才能成为一个有利于国家的人。
         于是,他在“勤”字上下功夫,以勤换来优异成绩,换来聪明才智,换来足以报效祖国的真才实学。他经历了多少生活艰辛,多少求学坎坷,若没有“为中华之崛起”之志,又怎能如此不懈努力呢?周恩来的青年时代,正逢中国最黑暗的时候。在寻求救国之策的道路上,不少青年为之优愁、仿徨,也有些革命者退缩了,或是被时光消磨了斗志,沉沦了……但是周恩来挺过来了。在创立新中国的道路上,他坚贞不渝、义无反顾地奋斗到最后。这不正是“为中华之崛起”的决心在支持着他、鼓舞着他吗?在周恩来的晚年,正走向繁荣的新中国又卷人了 “文化大革命”的逆流之中,眼看着一批批忠于革命的干部被排挤出去,无数正直的学者和爱国人士作为“资产阶级”、“走资派”被打倒……在这前所未有的浩劫之中,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却仍能保持着清醒,坚持着自己的立场,尽最大的努力,保护了一批正直的革命者,并始终不屈地与 “四人帮”斗争着。而支撑着他的,不正是“为中华之崛起”的信念吗? “为中华之崛起……” 这是这位伟大的领导者毕生的信念,也是他为我们——年青的一代竖起的光辉的“路标”。作为新中国接班人的我们,必须向着这个目标矢志不渝地奋斗,最终才能取得成功。 许多人的确做到了。
         高位瘫痪的张海迪、王金媚,都能几年、十几年如一日地读书,写作,终于成长为颇有成就的女作家。当记者问及她们为何能坚持下来的时候,她们的回答竟如此相似:或许我无法像众多正常人一样去建设祖国,但我仍可用手中的笔,为祖国的奋进、腾飞出力。
          在我们的身边,类似的例子也不少。我校二年级的陈景德同学,父亲早亡,但是本着“成为对祖国有用的人”的信念,即使生活再艰难,他也从未放松过学习。他的学习成绩在年级名列前茅,常常受到学校的嘉奖……三年前,从我校毕业的侯玲同学,她的父母都是不小的干部,按理是可以凭“关系”过上舒适的生活,但她自己暗下决心:不依靠父母,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一个有文化、有思想、对国家有用的人。几年来,她勤工俭学,取得了研究生考试俄语、英语两项的全省第一名,实现了作一名优秀翻译的理想。 “为中华之崛起!”我又一次读着这句名言,眼前周总理的形象越发鲜明、高大。
          此时,东方渐渐泛起一层鱼肚白,新一天的红日已经升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