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飞于生命之间的心声

连云港市 直辖区 新海高级中学 杨龑
庐中煮茗,香漫了整屋,不知哪来的一只蚂蚁在桌角徘徊,那么,撷取一片鲜嫩的原叶载它归于山野。蓬勃着生命的绿色,由此送来一丝敬畏与感恩,缘于何处?放飞在内的声音唱出了来自本源的歌——敬畏生命,心怀感恩。
身边的时间似乎走的比我快,听到了什么事情,想放在心中品味一下都需要吗叮咛的帮忙,就是为了能够赶得上有别于时间的时代的步伐。来源于平常的“钟慢效应”吗?或许是所站的坐标系确有差别。置身于整个世界,总觉得缺失了什么,可能是你的状态造成了生活中的“尺缩效应”。我想,爱因斯坦先生给出了一种可能,他称赞过一个人,名叫史怀泽,说道:“像史怀泽这样理想地集善和对美的渴望于一身的人,我几乎还没有发现过”这种统一体现于这四个字——《敬畏生命》,而隐含其中的,我看到了不一样的心怀感恩。
这样的概括,我便撷取出蕴含其中却又能编织它的片段,无处不在,却又平凡而不简单,重叠而不重复,它叫感恩,是我们平时所倡导的感恩吗?也是也不是,应该说读了史怀哲的《敬畏生命》,对它有了一种新的赋予,这也是我感受最深的地方。那个感恩包含于其中,也是其重要部分。心怀感恩,应当是一个人立足于世的基础,这应当早已成为人们的共识了,若扩展出了“人”这个圈,思维是否就会有些停滞了呢?推及至“生命”这个范畴,那又如何?如同作者说的那样,没有任何生命能够独立存在,生命与生命之间要相互依赖,相互支撑,否则将不可想象。无论科学界或是思想界应该通过了千百年的探索发现了世界始终是趋向一个和的状态,这个平稳的状态一直在向着理想出发,过程之中,必定,必定会有阻碍。但这和感恩有何干系?
我想,大多数人在他生平第一次听到感恩这个词时,头脑中首先想到的:“感谢”,“恩情”,“恩德”。。。我也是如此。在读《敬畏生命》之初,是想了解其关于生命的考论和探究,却越读越发觉了“感恩”,早已不仅仅是之前的理解,书中说到“人类对于动物的猎杀,人类的战争”,包括作者所经历的那次世界大战,作者说人们本不该如此残酷,并驳斥近代以来对于生命和世界的错误观点。总要将一切生命进行很有价值和毫无价值的冷冰冰的区分,然后就是十分现实的留存和毁灭。这世界应该达成一个“和”的状态,这是理想的,也希望可以成真,但对此很多人有误解,或者说是过于直接的理解:“和就是同,同才能和,不同怎能和”。于是地球这个广大而本该更加美丽的舞台上却“只好”上演着一幕幕本可以不发生的悲剧。舞台这个词是比喻,然而悲剧却是真实的,虚构中的真实,而悲痛往往要更加显现。
如此,种间的肆意捕杀,乃至种内的无义之争,无时不上演,这样的“和”的理想状态即为:“这个世界上只剩下一种生命”这个生命却定是无意义,无价值的,或许这已经不能被称为生命了。这个是“杯具”,悲剧而可笑。其实,中国文化中的和而不同,有交融,也有独立,就如同作者说的那样,对生命心怀感恩。这样,和自会井然有序的呈现,有相互的意思在里面。很多的其他生命对我们人类是没有恶意的,那么有人提出了要善待动物,保护动物,这些都是对的,但我觉得还可以在更好一些,以感恩的心态对待它们。好别扭吧,要跳出以往的对于感恩的固定思维。的确,乍听来,需要些时间去品味其中的含意,并付之于行。你也可以去看一看这本书,看过,你一定会有属于自己的领悟,可千万不能一味地“吗叮咛”,那样的领悟,只能是留于片刻,并浮于表面。
对生命心怀感恩,无论是你的家人,亦或是一面之缘的过路人,家中,灯火温馨。路上,祝福满满,可能是掠天际而过的信鸽,也可以是煮茗台案角上的那只蚂蚁。。。。。。这是我们为了这个世界能够做的,为了美好而付出的一点点。而他们,也会坚守这份约定,时间的闲庭信步,所谓的我们与他们已模糊了界限,最终沟通与每个空间。就像史怀哲的眼中,如此的画面。
从山野归来,采拾几朵茉莉栽于篱边,茶香四溢而清远,花香飘入而淡放,相互交织,引来蝴蝶,我也不去分辨,只感于鼻而恩于心地同蝶儿一起呼吸着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