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 中国梦的切片

徐州市 市辖区 徐州市第一中学(高中部) 刘劭
《常识》—— 中国梦的切片
现在众人沉浸于伟大的中国梦之中,这是不幸的,因为他们是虚无的﹑迷茫的,他们不知道也无法知道如何实现中国梦。在这些人的迷梦里,中国梦是多么美好,竟使他们可笑地认为历史已经安排好了一切,这一梦终究到来,他们似乎忘记了个人的作用,忘记了历史需要人的参与。忘记了每个人都是中国梦的使者。个人的梦铸就中国梦。
然而有一批人并没有迷失,他们清醒地洞察到中国的多元问题。虽然以他们蚍蜉之力是难以撼动大树的,但他们仍然奋战在一线,试图给这娱乐喧闹的时代打一针镇定剂,梁文道是其中的佼佼者。
“如果时事评论的目的是为了改变现实,那么现实的屹立不变就是对它最大的嘲讽了。任何有良心的评论家都该期盼自己的文章失效,他的文章若是总有现实意义,那是种悲哀。除非他那作者的自我要大于一个知识分子的志趣,江山不幸诗家幸。”
在《常识》的自序中,梁文道写下这段话,可以说是其从事评论的宣言。他的意思明确,作为一名评论家,不应把现实的阻力看做是妨碍说话的可怕物质,而应该负起职责,及时说出来,写出来,以促进问题解决。其勇气﹑责任感和认识度令人敬佩。我们应该庆幸祖国有这样的评论家,他们“期盼自己的文章失效,若是总有现实意义”竟是种“悲哀”。是他们走在时代前列,走在精神前列,去唤醒大众,去构建中国梦的底层建筑。
梁文道在本书中收录了以往几年的时评,题为《常识》,虽然将其自谦为“绝非自大,而是向前人(托马斯·潘恩)致意”。这本书的价值却足以让前人欣喜了。读毕这本书,读者不禁要惊呼:“真是一针见血,他是在拷问中国呀!”随即一种被揭穿的尴尬感觉猛地涌向全身,作者的目的达到了,他使读者反思了,看清了,有了新的认识。“我的时评与杂文其实都是一种诠释的工夫,目的是把一连串看似浅白自然,不得不如此的常识一一揭出,逐个指认。或许,我们接着就会发现自己不一定有自己现象的那么爱国……”
作者在这些时评中涉及了很多方面,“国耻” 、“抗战” 、“爱” 、“反华传媒”等等皆有谈到。“这里的文章就像人体的切片,断流截出其中关键的部分,虽然犹如管中窥豹,亦可监视全体经络的气脉动向。”我觉得这些文章亦是中国梦的切片。
《大国,温柔的必要》一文中作者提出“与其用强悍的防卫姿态去刺激出更大的反应”不如“心平静气”“可能更合身份,更有效果”。我们不禁要为在一些国际事件挑起后而表现出的非理智行为感到可笑羞愧。是的,我们很难达到那样的境界,而作者架起了桥梁,让我们得以看看那边无限好风景,认识不足,提升素质。
“然而,我还是没有办法去赞美什么,不是我尖刻,也不是官府从来都错…可是我们怎能把世界一切的权贵和官员都当成小孩呢?他们不会脆弱到稀罕掌声的地步吧。”在《为什么他们老是报道负面信息》一文中,作者提出这一正确的评论观。中心思想是保持独立姿态,它以保持独立思想为前提,以理智的态度为条件,以纠正错误意识为目的。作者指出评论家应该以责任为注脚,以敏锐的神经感知时代点滴变化,以自己的思想,自己的话语,自己的文字去充实ZF乃至社会的思想。“任何ZF都想叫人相信答案是肯定的,而任何记者都应该怀疑。”
在这些切片中,我们是否看到了中国梦呢?
答案是确定的,看到了。读完全文,除了有那种前文说到的感觉,还有一种浓浓的希望。因为通过这本书,我们知道错在何处,知道了前进的方向。这让我们看到了真真实实的中国梦,从虚无到存在,一个跨度让实现中国梦成为可能,使其具有可规划性,可操作性。这是中国梦的切片。透过这一张张切片,我们悬浮的心终于着陆了。
醉翁之意不在酒,梁文道写本书还有一个意愿,这意愿有“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之意。那便是唤醒迷失沉睡的中国人,教给他们普世道理,把他们充实成为社会真正的人,甚至是成为更多的“梁文道”,让他们去拥有自己的梦想。因为中国梦需要“我的梦”为基础,“我的梦”是实现中国梦的中坚力量。“我的梦”可以不大,可以不引人注目,但要积极向上,让祖国引以为傲,这梦可以是参加一次义务植树,扶老人过马路,完成一次小发明……
我们相信“我的梦”终将成真,中国梦亦将成真,那一天已伴随着明天的曙光温暖了所有中国人的心,在温馨的祖国土壤上,让我们像马丁·路德·金那样说:“今日,我有一个梦想。”然后,明日,我让中国梦腾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