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桥

苏州市 高新区 苏州实验中学 郑贝莉
    
党,桥

——读《桥》后感
苏州实验中学高一(8)班
郑贝莉
一直在想,这该是怎样的一位老人啊!
当洪水如同猛兽发疯似的咆哮着扑向村庄,当人们不顾一切地冲向那摇晃的木桥,是什么让他如此沉着冷静,是什么让他毫不犹豫地选择最后过桥。这不仅仅是先人后己的推让,更多的是舍己为人的悲壮。面对生与死,他没有丝毫的畏惧,儿子插队过桥,他坚决拦住。到底是什么,铸造了这样一位英雄?
眼前,我仿佛看到了一位满脸皱纹、皮肤黝黑的长者,他穿着打着补丁的旧衣服,背也微微有些驼。但他的眼中,透着无比坚定的光,他凝视着远方,久久地,久久地……是的,我相信他是一个英雄,一定是!
文中有这样一个片段。老汉沙哑地喊道:“桥窄,排成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来。”人群中有人不满地叫起来:“党员也是人。”有人跟着嚷道:“这可不是拍电影!” “可以退党,到我这儿报名。”读着,我明白了。其实,很简单。老汉之所以如此伟大,只因为他认为自己有一个特殊的名字,只因为他有一个伟大的信念。那个名字是党员,那个信念是为党而献身。于是,他视死如归,于是,他义无反顾,于是,他消失在那一个浪头中,只留下一个白茫茫的世界……
更让我揪心的是,那一个浪头还吞噬了另一个人,他的儿子。如果说党员的职责已经根深蒂固地种植在老汉心中,老汉已经崇高地只能让我们仰望,那么他的儿子就更多了几分真实与平凡。面对肆虐的洪水,他为了逃离灾难去插队,然后被他的父亲毫不客气地教训一番:“你还是个党员吗?你最后一个走。”老汉凶得像只豹子。小伙子狠狠地瞪了老汉一眼,站到一边。
当人们都顺利过桥后,只剩下了这一对父子。小伙子来推老汉:“你先走。”老汉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突然,那木桥轰地塌了,小伙子被吞没了。老汉似乎要喊什么,但是一个浪头也吞没了他。人们望着白茫茫的世界,惊呆了。五天以后,洪水退了。一个老太太被人搀扶着,到这里祭奠。她来祭奠两个人——她的丈夫和她的儿子。
不忍心再看,眼角有泪溢出。我们赞美老汉,他用生命诠释了党员的责任,我们怀念小伙子,他从插队到最后试图让父亲先走,他在这场灾难中成长了。但读着这个故事,我们难道就没有一点点心痛吗?我仿佛看到了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太太,在众人的搀扶下,跌跌撞撞地来到河边。寒风卷起了地上的黄叶,也吹散了老太太的白发,百草瑟瑟颤动,老太太那拄着拐杖的手也微微抖动着。她的眼眶湿润了,我分明看到一颗晶莹的泪,悄然滑落……
不想了,我随手推开了窗。已经不早了,窗外的灯光都亮起来了。向远处望,早已是灯火辉煌。真的很美。再看看如今的生活,我已然满足。
如果没有一代代党员的努力,如果没有他们像老汉那样去付出,甚至在生与死的抉择中毫不犹豫地奉献出自己的生命,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又从哪里来呢?
党,多么像是桥啊!
它连接了过去几十年的风风雨雨,也必将通向一个更加光明的未来。
它帮助我国渡过落后贫穷的汹涌大河,开始蓬勃发展,开始走向强盛。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我在心底默默地说: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