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简单中体会深刻
宿迁市 直辖区 宿迁中学 徐宇辰
于简单中体味深刻
———— 读周国平《宝贝,宝贝》有感
我一直有个怪癖,买书时总会挑那些封面很有感觉,手感很舒服的书。总觉得读书应该是种享受,封面至少要能吸引人才行。因此,常常会错过一些优秀的作品,却也有机会读到一些“小家”的文字,暖入心扉。
这次在书店里,一眼就注意到了周国平的《宝贝,宝贝》——樱桃红的封面,纯白的文字,中间偏下的位置画着一个可爱的小女孩。没有过多的图案与修饰,却给人温暖与甜蜜的感觉,就是这样的一本书让我毫不犹豫地付钱买下了。一路上捧着它,摸着有些突起的“BABY”图案,欢愉极了。
对于作者周国平,印象最深的不是他在“尼采研究”方面的很深造诣,也不是他的散文,而是他的第一个女儿“妞妞”以及当年的《妞妞》。如今他老年得子,又为女儿“啾啾”写了这本《宝贝,宝贝》,我着实对这个男人产生了很大的兴趣,他究竟是怎样的一位父亲,不辞辛苦地为两个女儿写文,并说出“我可以没有一切,不能没有你,宝贝。我不能没有一切,因为有了你,宝贝。”这样的一番话?带着满腹的疑惑,我埋头走进了他的文字。
真的是“满满的都是爱”哪,作者深知“孩子身在其中,浑然无知,尚不懂得欣赏和收藏它们,而到了懂事的年纪,它们早已散失在时光中了”,为了替孩子保住这一财富,他做了许许多多的纪录,细小到女儿尿床,平日的饮食,女儿灿烂的笑容,当然,还记下了女儿何时第一次喊出“爸爸”,何时不用家人搀扶便可以走路,等等。亲昵的口气里蕴藏无限疼爱,啾啾是幸福的,待以后再翻开爸爸的文章,回想着小时候的事情,一定是无比喜悦与感慨。很爱周国平写这本书的理由:一个普通的父亲,爱他的一个普通的女儿。和孩子在一起,天天是平凡的细节,寻常的情景,在外人看来毫不足道,甚至有些无趣,但对于身在其中的作者来说,感受完全不同。正如笛卡尔所说:“慈父对儿女的爱是如此纯洁,不以占有为目的,除了爱本身,别无所求。”周国平就是这样,难怪见过他与女儿相处的朋友都说“没见过他那么痴情的爸爸”。 我已记不清自己年幼时爸爸是不是也曾这样娇惯我,但觉得似乎进入中学后我们就不那么亲密无间了,和他在一起时,我会特别小心自己的言行,以免惹怒了他。其实我也很清楚“父爱如山”这句话的含义,了解这种深沉的爱,但内心也很渴望能像小孩子一样在爸爸的怀里撒娇,和他因为一个笑话而笑很久。
读完这本书,不禁感叹啾啾的语言天赋。例如:“不是精确,是准确!”(3岁);“我什么也说不了,现在我的脑子里什么也没有。”(3岁); “北京生病了,到处都挖,它疼,都流眼泪了。”(4岁);“我喜欢妈妈用英语说的晚安,有一种夜晚的味道。”(4岁);“因为我知道你知道我能够读出来。”(5岁)……幼儿的语言是真正的天籁,是从大自然的性灵中迸发来的音乐。他们是天生的诗人,富有想象力与创造性,有些话语甚至是成人无法企及的。小小年纪的啾啾,真是个精灵,拥有掌控语言的神奇魔力,有些我们觉得很难形容的感觉,她却能想出一个词或一个比喻,轻松描述,真是让我自愧不如啊。
但是,对于周国平列了“爱智的起点”这个专栏来写女儿的关于哲学问题的思考,我有些不同的看法。作者的态度是“赞赏和鼓励她去想这些无解的问题,想不通没有关系,怎么可能想得通。但这是爱智的起点,将会赋予她的灵魂以一种深度,赋予她的人生以一种高度。”而我认为,一个阶段有一个阶段的快乐与迷惑,孩童时代或许是人一生中最能拥有纯粹快乐的时期,孩子们应该享受美好与幸福,而不是在两三岁时就困惑“人出生前在何处,死后去往哪里?什么是时间?世界有没有尽头?神是否存在……”这些关乎人生和世界的大谜。这是困惑无数人一辈子的问题,为什么要鼓励那么小的孩子整天思考?对他们来说有意义吗?在我看来,这个年龄段的小孩就是应该舔着棒棒糖听妈妈讲故事,天气晴朗的时候去公园里看花花草草,这样简单、纯粹的快乐才是真正属于他们的财富。回归本我,亲近自然,天真幸福。当然,也许对于哲学家周国平来说,女儿从那么小就开始思考哲学问题是很让他骄傲的一件事,这一点从他对女儿的提问的赞扬中便可以体会出来。
最后,想用本书的几句话做结尾:人与人的相遇,是人生的基本境遇。爱情,一对男女原本素不相识,忽然生死相依,成了一家人,这是相遇。亲情,一个生命投胎到一个人家,把一对男女认做父母,这是相遇。友情,两个独立灵魂之间的共鸣和相知,这是相遇。爱情,亲情,友情,人生中最重要的相遇,多么偶然,又多么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