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碧海,暮苍梧 ——读《文化苦旅》有感

南通市 如皋市 如皋中学 徐碧澄
既然是漂泊旅程,那么,每一次留驻都不会否定新的出发。——余秋雨

当被人类的精神成果困在书房中,压抑地喘不过气来时,余秋雨迟疑地站起身来,离开案头,换上一身远行的装束,推开了书房的门。
阳光海水般涌进了屋,尘埃静静地漂浮。他的目光扫过城市上方被高楼大厦划得破碎的天空,耳边冥冥,回响着一个古老民族的殷殷呼唤。
于是,擎着文人的笔杆儿,怀揣着深切的忧虑和迷茫,他出发了。走过莫高窟和道士塔,王圆箓仿佛还在那里对着驮满卷宗的车马鞠躬;走过沧桑巨变的阳关,沙坟如潮,寒峰如浪;三峡险滩流过刘邦的遗托和李白的诗篇,黄宗羲登上的天一阁在历史风雨中飘摇;高大的贞节牌坊赫然立在童年乡间的路上,曾经的美丽的女老师不知身在何方。
他爬过山,也曾行过船,安静下来的时候是在新加坡的日本人坟地前,一边听说他们的故事,一边对照自己民族的苦难。
——在读完《文化苦旅》后,内心三分惊秫三分钝痛,余下的便全是苦了。什么是苦?不是跋山涉水餐风饮露后的筋疲力尽,而是一种把灵魂贴近民族的创伤,却无法凭借一己之力为她治愈,唯有与她一共流血的煎熬。

在这种煎熬中,历史的车轮碾过太湖的水,碾过中部荒凉的沙漠,轰隆隆前进着。日新月异。
我看得见高楼拔起,道路开拓,夜晚的霓虹交织城市的梦境。也看得见社区文化建设,爱国教育的宣传。也有慈善募捐活动,也有爱心志愿的出租车穿梭过城市的街道。
温暖么?温暖。当大地龟裂,我们用勇敢抗争过死亡,用善良筑起了天堤,用勤劳和信念重塑起家园。
可是,还有很多很多的珍贵文物流落世界,不知何处;一些少数民族的语言还处在濒危的境地,像药发木偶一般,一些特殊的文化遗产因为特殊的原因不能得到传承;热情高涨地前往红色旅游景点,忙着拍摄留念,有多少人能静下心来,听见博物馆里属于历史的声音?看不清时代的发展,依旧沉浸在民族间的仇恨里,把将会挑起纷争的邮件互相传递……
我们爱着自己的民族和国家么?爱。可是我们该如何更好地去爱呢?现代青年中,多的是盲目性的崇拜、愤青式的热爱,对自身民族的文化、历史,又有多通透呢?这些激烈的情感有如一股巨大的洪流,在建国60周年之际,砸在我们的身心上,令人欣慰,却更令人担忧。这是一种理性的文明么?这是真正的文明么?我们的民族,苍老的中华民族,能有力气立在这样汹涌的潮流之中么?
余秋雨在自序里说道,任何一个真实的文明人都会自觉不自觉地在心理上过着多种年龄相重叠的生活,没有这种重叠,生命就会失去弹性,很容易风于和脆折。
不仅仅表现在外表,我们,华夏子孙,需要更深层次的内省和思考,来充实我们自身,充实我们的文化内涵。不管是春温秋肃,还是大喜悦大悲愤,最后请闭一闭眼睛,平一平心跳,回归于历史的冷漠、理性的严峻。

所以,余秋雨出发了,行在了夜航的船上。身后是屹立三千年的山,脚下是流淌五千年的水,艄公们讲的,是沧海变桑田的神话。——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浩瀚卷帙,权当是背上的行囊,只有踏踏实实地走过,走过山重水复,走过厚实的大地,方能换得万般的思量。
如何保护好那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如何正确处理科学与古老风俗的关系?如何传承国学,于细节中展示个性?如何才能让那些一度睥睨天下的古城再展雄风?如何引导国人解析历史,以合适的心态面临曾经的耻辱和仇恨?
这些沉重的问题,需要一个民族一起静下心来,一起思考。思考社会的安康,思考民族的使命,思考历史和世界。
千龙乃出一骊。只有一个在实践中追问,在思索中成熟的民族,才能真正骄傲地立于世界之林。

一如徐霞客所说,大丈夫当朝碧海暮苍梧。
没有思考厚度的生活总是枯燥如水的。如果有时间,就出去走走吧。立到先辈们曾经站立的地方,让唐风宋雨让晋代遗风让战国的金戈铁马,磨去我们最后的少年猖狂。只留下开始成熟起来的精魂,俯瞰大地。看源自世界屋脊的江河,触摸过我们奔腾却又宁静的思维,汇入汪洋,融合进世界的潮流里。
也许待到那时,我们真的会显示出一种苦涩后的回味,冥思后的放松,焦灼后的会心。
还有,属于我们中华民族的,苍老后的年轻。